作者:李悌欽(1928-2017)
類別:底片(塑膠負片)
材質:塑膠
尺寸描述:135底片規格
攝影媒材技術:明膠銀鹽
登錄號:NCP2016-004-0341-032
關鍵字:古畫、畫框窗框、斑駁牆壁
藏品描述:這幅黑白照片展現了李悌欽鏡頭下對建築細節的凝視,畫面所對應的,是板橋林本源園邸「方亭」一隅,三扇風格各異的漏窗錯落於斑駁牆面之上,形如三幅沉默的畫,各自陳列著不同的建築語彙與時間刻痕。左為圓形,中為瓶形,右為近似海棠的八角窗,每一扇皆以細緻的雕花與石作收邊,外框厚重,線條繁複,展現出清末園林對通透美感與工藝細節的講究。中央瓶形窗的頂部,更雕有花飾與卷葉紋,曲線華麗,保留了仿歐式風格在漢式建築中的轉化痕跡。
然而照片捕捉到的,卻不是這些窗景本應開展的通透與借景,而是它們失去功能後的封閉樣貌,圓形窗洞被紅磚堵死,右側窗框上則覆蓋著厚重的水泥與碎石,原本應該望向庭園深處的瓶形花窗,對面如今只剩一道密實的牆體。曾為觀景、通風、對話的空隙,如今都成了形式上的遺留。這道牆如一張眼目被縫合的人臉,仍具輪廓,卻已無視野,也無對話可能。
李悌欽的影像不以批判為姿態,而是以極其節制與對稱的構圖,凝視這段園林殘景,地面上的瓦礫與牆角的剝落,似乎剛發生不久,還來不及被清理,就已靜默成為這幀畫面的不可分割。與其說這是一堵殘破牆面,不如說是一種對歷史空間「被取消使用」的見證。這幅作品也延續了李悌欽長年對空間與記憶的探索:城市的更新不總是顯著與斷裂的,有時它是漫長、緩慢且無聲的遺忘過程。
方亭如今已修復,這些漏窗也恢復其開口與對景功能;但這張照片留下的,不只是過往的剝落,而是空間失語的瞬間。李悌欽的鏡頭像是一種介入,既見證了結構崩解的寂靜,也將那曾經的觀看可能,暫時封閉、仍未抹除,悄悄記錄了下來。
鄧博仁–「114年攝影作品詮釋資料撰研計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