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藏品資訊-大標題[電腦版]
藏品資訊-小標題[行動版]
:::
台灣影藝月刊創刊號藏品圖
台灣影藝月刊創刊號

類別:書籍

歷史分期:1930-1949

尺寸:長:26.5 x 寬:18.7 x 高:0.3 (cm)

尺寸描述:為闔起的尺寸

登錄號:NCP2016-011-0128

關鍵字:台灣影藝、李鳴鵰、郎靜山、張才、鄧南光、中美照相材料行

藏品描述:《台灣影藝》為李鳴鵰(1922-2013)於戰後所發行之攝影刊物,出版三期之後停刊,起迄時間為1951年9月至隔年5月,為時約九個月。《台灣影藝》為一具備完整編輯概念之攝影刊物,根據〈創刊獻辭〉說明,每期預計以三分之一篇幅刊載作品照片,三分之一刊載藝術、科學與技術研究文字,另闢部分篇幅討論器材同業消息;此外亦有介紹攝影社團、業餘攝影愛好者與問題解答等專欄。創辦者李鳴鵰為攝影愛好者、創作者,也是知名照相器材商與成功的企業家,他曾參與發起台北市攝影學會,於戰後攝影圈十分活躍。他在早於中國攝影學會在台復會之1951年即創立《台灣影藝》,顯見其希望透過辦雜誌推動攝影風氣與產業發展之意圖,不過仍在發行量、廣告量與來稿皆不足的現實下,僅僅三期停刊。儘管如此,《台灣影藝》仍可窺見諸多50年代初期台灣攝影創作、發展與產業狀態,也可看見當時逐漸從戰爭期間的物料短缺到各種新器材推陳出新的過程。

《台灣影藝》創刊號內文共56頁,其中15頁刊登作品圖版。第一張照片即以一幀鮑國琛所拍攝、以蔣介石銅像為主題的《巍峨》一作做為開場,第二幅才是當時主掌台灣攝影界的郎靜山之作品。這樣的安排被研究者蕭永盛認為一種「政治正確」之安排,某種程度確實反映了一切以國家大局為主以及高度言論審查的時代氣氛。在這些圖版中,最具特色的是早年張才所拍攝的三張原住民肖像,以〈張才傑作選〉為名刊登。

創刊號中的文章部分嘗試涵蓋攝影美學、觀念介紹與技法教學。當中值得一提的有李鳴鵰撰寫之〈站在攝影家立場向當局進一言〉,訴說了攝影家欲協助政治、為政治所用的心情,文中希望喚起當局重視攝影在外交宣傳上的作用。這篇文章可以看見,不論從戰前日本殖民時期對攝影師展開的國策寫真要求,還是到戰後轉換為肩負反共基地大任的臺灣想對外宣傳「自由中國」之信念,政治局勢與氛圍使然的時代氛圍之下,攝影工作者可能存有的攝影報國之心情,也顯現了政治對攝影的影響。

另有一篇鄧南光之〈我愛徠卡〉,他回憶自己第一次使用徠卡相機的心情,也回憶了1930年代在日本第一次拍下的咖啡館照片獲得日本雜誌刊登的經歷,此文過去未曾收錄於鄧南光的出版品中,頗具史料價值。而本身為照相器材商的李鳴鵰,於《台灣影藝》雜誌中大力推廣自己經營的中美照相器材行所代理之三菱月光放相紙之外,也關注同業問題。因此創刊號中有一篇於台北天馬茶房舉辦的照相材料商座談會文字紀錄之〈每月座談〉,座談紀錄中透露了當時物料缺乏、像柯達訂貨的困難以及器材進口的限制種種問題,約略可看見當時日本底片逐漸取代美國底片進入台灣市場的狀況。

陳佳琦-「110年攝影作品詮釋資料撰研計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