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藏品資訊-大標題[電腦版]
藏品資訊-小標題[行動版]
:::
坐火車藏品圖,第1張
坐火車藏品圖,第2張
坐火車藏品圖,第3張
坐火車

王秀美林三進

陶瓷類

(苗栗)陶土、平光釉藥、陶瓷色料

1993

設計構想、原型雕塑、分件、開模、生產模具翻製、注漿成形、零件接合、陰乾、素燒、上釉、窯燒、上彩、燒烤

本中心

登錄號:199309009

  大約三百多年前陶瓷技術從中國傳至歐洲之後,日用瓷器和裝飾陶瓷的製作跟著興起。歐洲人尤其是日耳曼民族,有記事的習慣,因此會將生活型態以文字、繪畫及雕塑等方式呈現,德國的「Meissen瓷器」成立之後,即開始有裝飾陶瓷的量化生產,產品除了有喜好者收藏之外多做為擺飾用,至於歐洲裝飾陶瓷的發展內容,在德國斯圖嘉特的裝飾陶瓷博物館有完整的典藏、展示;然而裝飾陶瓷的源起,在中國陶瓷史上的紀錄由來已久,打從七千三百多年前新石器時代晚期「馬家窯文化」的〈彩陶人面像〉(5,300~4,850 B.C.)、「河姆渡遺址」的〈陶豬〉和〈陶獸〉(5,000~3,000 B.C.)及「仰韶文化」的〈鴞面像〉(4,000~3,500 B.C.)等出土文物的考證,足足早了七千年。
  臺灣苗栗公館地區特有的裝飾陶瓷產業,早期大部分接受歐美、日本的訂單生產,民國七十四年臺灣省手工業研究所應地方產業需求,設立苗栗陶瓷技術輔導中心,專責陶瓷技術與產品的創新設計研發。兩位創作者王秀美與林三進是參與計畫的遴選設計師之一,一起合作發揮雕塑長才,嘗試將孩提時代的一些生活情境以裝飾陶瓷的表達方式展現出來。
  無論是甚麼時代,火車對小孩子的吸引力總是不言而喻,本作品199309009〈坐火車〉是描述兩位可愛的小男孩身穿同款式平光釉色質感的背心褲和大圓頭鞋子,分別跨、坐在幾乎跟身體同樣大小的兩節玩具小火車上,高興得不得了;整件作品係以寫實的臉部表情、稍微誇張的身材比例來強調主題特色,類似公仔設計的表現方式。路面、小火車、臉部及手臂等部位保留陶土特有質感,僅在額頭、手臂等處局部刷上淡淡的褐色,增加色彩的層次感。
  從技術面來看,類似這種結構性多元作品的製作方式,因為脫模的問題,必須先將雕塑原型做好分件切割之後才能開模,會有多組石膏模具;整組注漿成形的苗栗陶土坏體,需要細心地沾上泥漿逐一接合、靜置陰乾,然後素燒、上釉。上過釉藥的作品經由1,230℃高溫氧化燒成之後,還需局部手工描繪、塗上陶瓷色料,以較低溫度二度入窯燒烤才算完成。(詮釋委員:盧祥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