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藏品資訊-大標題[電腦版]
藏品資訊-小標題[行動版]
:::
蠻牛藏品圖,第1張
蠻牛藏品圖,第2張
蠻牛

黃弘鎮(100)

陶瓷類

(苗栗)陶土

1996

長:31 x 寬:19 x 高:17 (cm)

31×19×17

  大約三百多年前陶瓷技術從中國傳至歐洲之後,日用瓷器和裝飾陶瓷的製作跟著興起。歐洲人尤其是日耳曼民族,有記事的習慣,因此會將生活型態以文字、繪畫及雕塑等方式呈現,德國的「Meissen瓷器」成立之後,即開始有裝飾陶瓷的量化生產,產品除了有喜好者收藏之外多做為擺飾用,至於歐洲裝飾陶瓷的發展內容,在德國斯圖嘉特的裝飾陶瓷博物館有完整的典藏、展示;然而裝飾陶瓷的源起,在中國陶瓷史上的紀錄由來已久,打從七千三百多年前新石器時代晚期「馬家窯文化」的〈彩陶人面像〉(5,300~4,850 B.C.)、「河姆渡遺址」的〈陶豬〉和〈陶獸〉(5,000~3,000 B.C.)及「仰韶文化」的〈鴞面像〉(4,000~3,500 B.C.)等出土文物的考證,足足早了七千年。
  臺灣苗栗公館地區特有的裝飾陶瓷產業,早期大部分接受歐美、日本的訂單生產,民國七十四年臺灣省手工業研究所應地方產業需求,設立苗栗陶瓷技術輔導中心,專責陶瓷技術與產品的創新設計研發。作者黃弘鎮先生,畢業於國立臺灣藝術專科學校美術工藝科,曾經服務於臺灣省手工業研究所設計組,因為參與專題開發計畫得以發揮雕塑長才,配合該年度的研究主題以「牛」為創作題材,藉裝飾陶瓷的表達方式展現。
  本作品199614012〈蠻牛〉是作者以保守又誇張的手法,描寫一頭胸肌發達、歪著頭正想展現實力的「未被馴服、力道強大」的年輕水牛。只見站立著的這頭陶牛,胸部以下的四條腿還沉浸在水中被省略掉,已經泡水休憩夠了感覺很舒服,正準備要上岸幹活;此與作者內心的創作概念似乎是吻合的,或許可以讓觀賞者產生共鳴。外觀的表面處理有別於一般作品,既無上釉也不是自然的平滑感覺或手塑觸感,係由作者以工具細心處理出來的特殊質感有如牛毛象徵,展現雕塑的原創本質之美。
  就技術面來看,因為考量到脫模的問題,必須先將雕塑原型加以分片、切割處理後才能開模,因此會有多組石膏模具;於同一時間內注漿成形的整組陶土坏體,需要以手工細心沾上泥漿、逐一接合,靜置並等待充分陰乾後始得入窯,經由1,230℃高溫氧化燒成。(詮釋委員:盧祥華)

本中心

原形雕塑、分片、石膏原型翻製、石膏生產模具製作、注漿、接合、修坏、陰乾、窯燒

登錄號:199614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