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藏品資訊-大標題[電腦版]
藏品資訊-小標題[行動版]
:::
酒瓶系列:1876年代之嬉痞/槍

Hoffman Distilling Co.丸利陶器股份有限公司

陶瓷類

瓷土、釉上彩

1975

長:5.25 x 寬:4.75 x 高:6 (cm)

5.25×4.75×6

  此件西洋裝飾陶瓷雕塑的造型是一名身穿皮毛背心,雙手搭在槍桿上的年長者。他的裝扮揉合了西部牛仔與印第安原住民的風格,眼神帶著倦怠、嘴角看起來隨著長鬍子下垂,有種遠離於世俗的孤僻感。美國在歷經了長達五年的內戰 (1861-1865) ,統合了南北對峙與廢除奴隸制後,數十年間逐漸成長,邊境慢慢消失,從農村共和國轉眼成為都市化國家。1876年,美國迎來獨立革命後的第一個百年紀念,科羅拉多州成為美國第38州。在聯邦政權鞏固與制度建立的進步主義局世中,西部仍持續吸引著移民者,來自歐洲的移民、礦工與淘金客、從征戰中退役下來的自願軍等較為邊緣的人,他們面對體制的轉變與含藏著希望的廣大西部土地,開始心嚮往歸之,回到過往或獨立生活的念頭就油然而生。
  這件雕塑造型人物融合了上述時代的衝突,形成一種反動的懷舊風格。他站在寫著1876年的檯座上,身分不明,裝扮顯得原始,從他頭上的動物毛皮帽與身上長長的毛皮背心看來,推測可能是一名獵人;他的衣袖裝飾著流蘇,以紅巾腰帶繫起來,背著黑色軍用風格的斜背包。此件與另一件同樣標榜時代特色的「1976年代之嬉皮/吉他」視為一對,作為相隔一百年的時代對照與見證。整體的造型與彩繪裝飾精細,底座後側標註有「©1975HOFFMAN DISTILLERIES(霍夫曼釀酒廠)」。一般人形造型酒瓶的開口多在頸部或是帽子,但此件並無開口,推測是作為樣本之用。國外藝品拍賣網站上可見有頸部為瓶口,頭部作為瓶蓋的成品。
  裝飾陶瓷的製程先後分為原型塑造、製造石膏原模分片、注漿成型、修坯、彩繪、窯燒。此件藏品出自丸利陶器股份有限公司 (Maruri Taiwan, Ltd., 1971-1994) 經營的工廠,是由臺日股東合資,於1970年代帶動起臺灣苗栗裝飾陶瓷產業盛況的龍頭廠商之一。丸利陶器在日本技術經驗的導入後,開啟貿易製造外銷的市場,尤以銷往美國為大宗,主要生產裝飾陶瓷,包括瓷偶、動物造型裝飾、人形造型酒瓶等,外銷至國外作為聖誕節飾品、禮物特色商品、旅遊或賽事的紀念性商品、收藏藝品。裝飾陶瓷產業於1970-80年代曾為臺灣帶來巨額的外匯收入。(詮釋委員:杜文田)

丸利陶瓷公司

石膏模注漿成形、釉上彩繪

登錄號:200321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