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藏品資訊-大標題[電腦版]
藏品資訊-小標題[行動版]
:::
持方盒三賢者之一

丸利陶器股份有限公司

陶瓷類

瓷土、釉上彩

1977

長:8 x 寬:7.5 x 高:29.5 (cm)

8×7.5×29.5

  本件作品200326291〈持方盒三賢者之一〉主要是在描述聖經故事裏幾位有智慧的使者(亦稱賢者、博士、占星家)從東方來到耶路撒冷,受希律王之託,前往猶太的伯利恆(在耶路撒冷以南約十公里的地方)探詢、朝拜聖嬰耶穌。三位來自東方(波斯、中東、阿拉伯)的智者,分別手持裝著黃金、乳香、沒藥的盒子和罐子當作見面禮;圖中這一位頭戴蓮花瓣狀的帽子,身著橄欖綠長袍禮服,肩上披著貂皮的賢者,雙手捧持內裝「黃金」的方形蓋盒,除了賀禮之意,實質上可以幫助經濟。
  圖中作品係依據《新約聖經》中的《馬太福音》第二章第1~12節之故事情節進行創作。作者充分發揮想像力與雕塑長才,將聖經裏的故事內容以裝飾陶瓷的表達方式生動呈現,無形中得以增進一般人對聖經故事的理解與親和力。
  以上宗教系列作品係由臺灣苗栗地區的丸利陶瓷有限公司接受國外訂單委託生產製作,每一件作品的品質皆十分優異,造型設計生動,釉上彩的彩繪設色優美,極為適合藝術收藏、禮品餽贈、欣賞把玩及室內擺飾之用。
  一件裝飾陶瓷作品的產生,從設計構想草圖、原形塑造*、原形分件、分件石膏母模製作、生產用石膏模翻製、泥坏製作、素燒、本燒、彩繪*、燒烤等過程,著實有著一連串的繁複工序。製作技術主要是採取瓷土泥漿「倒漿法」成形;個別泥坏零件以倒漿用的泥漿黏著、組合;修坏、陰乾後以800℃素燒、1,300℃燒結;接著是釉藥手工彩繪,以800℃左右的溫度燒烤,讓釉彩定著;作品的呈現大功告成。*原形塑造與彩繪是裝飾陶瓷作品的藝術生命價值。
  臺灣苗栗公館地區特有的裝飾陶瓷產業,早期大部分接受歐美、日本的訂單生產,民國七十四年臺灣省手工業研究所應地方產業需求,設立苗栗陶瓷技術輔導中心,專責裝飾陶瓷技術與產品設計的研發,歷年來成就了為數豐富的創新產品,納入典藏資料庫,提供業界及一般同好瀏覽,促進產業發展。
  大約三百多年前陶瓷技術從中國傳至歐洲之後,日用瓷器和裝飾陶瓷的製作跟著興起。歐洲人尤其是日耳曼民族,有記事的習慣,因此會將生活型態以文字、繪畫及雕塑等方式呈現,德國的「Meissen瓷器」成立之後,即開始有裝飾陶瓷的量化生產。至於歐洲裝飾陶瓷的發展內容,在德國斯圖嘉特的裝飾陶瓷博物館有完整的典藏、展示;然而裝飾陶瓷的源起,在中國陶瓷史上的紀錄由來已久,打從七千三百多年前新石器時代晚期「馬家窯文化」的〈彩陶人面像〉(5,300~4,850 B.C.)、「河姆渡遺址」的〈陶豬〉和〈陶獸〉(5,000~3,000 B.C.)及「仰韶文化」的〈鴞面像〉(4,000~3,500 B.C.)等出土文物的考證,足足早了七千年。(詮釋委員:盧祥華)

丸利陶瓷公司

原形塑造、原形分件、分件石膏模製作、倒漿法製作泥坏、接合、素燒、本燒、彩繪、燒烤。

登錄號:2003262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