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藏品資訊
陸季盈戰後國語筆記本
登錄號:2009.001.0001的圖片(20090010001_I001.JPG)(),第1張,共6張
僅限公開瀏覽
登錄號:2009.001.0001的圖片(20090010001_I001.JPG)(),第1張,共6張
登錄號:2009.001.0001的圖片(20090010001_P001.tif)(),第2張,共6張
登錄號:2009.001.0001的圖片(20090010001_P002.tif)(),第3張,共6張
登錄號:2009.001.0001的圖片(20090010001_P003.tif)(),第4張,共6張
登錄號:2009.001.0001的圖片(20090010001_P004.tif)(),第5張,共6張
登錄號:2009.001.0001的圖片(20090010001_I002.JPG)(),第6張,共6張
典藏單位: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登錄號:2009.001.0001

尺寸:16 x 23.6 x 1.3cm
歷史分期: 1945-1965(二戰後初期)
推測年份(西元):1945~1945
年代描述:推測為1945年8月15日後,陸季盈學習國語的講義及筆記內容
類別一:圖書文獻類,手稿,雜記
關鍵詞:北京話
文物描述:黃褐色筆記本,封面名稱貼紙被撕去,內文以中文書寫,內頁夾有一張農會敬贈的彩色墊板及一張手寫的注意符號字音表。
參考資料:文建會電子報85期:本期有本館陸東原捐贈展報導(990412-9908見借出管理作業,本展由研究組陳怡宏和展示組周宜穎策劃)--
從傳統農夫到科學農夫-陸東原家族文物捐贈展
附圖(見Z槽新入藏登錄2009年):
陸季盈日記手稿
  陸季盈於果園工作情景
日本時代農業開始運用近代機械耕作
傳統農業運作方式-水田耕耘多仰賴水牛
文/圖 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
行政院文建會所屬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於2009年獲陸東原捐贈其珍藏之家族文物多達70餘件,主要係其父陸季盈(1916-2004)之文物,內容包含家族書信、耕種筆記、家族相簿及撰寫長達71年之日記等。而台史博也自即日起至8月10日止,於行政典藏大樓大廳推出「從傳統農夫到科學農夫-陸東原家族文物捐贈展」,搭配館內相關明信片、農具等典藏品與陸東原個人蒐藏,透過一個平凡農夫陸季盈許多珍貴的手稿,展出台灣農業從傳統轉換到近代的過程。
日本時代以前,台灣農業屬於傳統農業。進入日本時代後,農具仍沒有太大變革,在日本時代的明信片與圖像上仍可見到傳統農業運作方式。而日本時代主要的改變係引進較為近代化及科學化的農業教育及技術,並在糖業上運用近代農業機械提高產量。
藉由本次所展出之陸季盈的日記與耕種筆記等手稿,可以見到受過近代教育的台灣農夫生活面貌。陸季盈的先祖於清朝時自福建遷居來台後,定居於今高雄縣橋頭鄉五里林。陸季盈自日本時代公學校高等科畢業後,先是務農,而後便擔任農事實行組合及民風作興會等書記職務,使其得以因公務而進行當時一般中下階層甚少有機會的島內旅行,而他在日記中對工作上的見聞與旅行過程的紀錄也成為歷史研究的參考資料。
戰後陸季盈持續從事農業,並參與四健會,擔任輔導員。即使作為一個平凡農夫,他一生仍孜孜不倦致力於農業改良,這點從其耕種筆記與日記手稿都可看出。除記錄每日天氣狀況外,他也曾將40年的觀察統計紀錄繪製成圖表。其耕種筆記詳載各種作物耕種方式與心得,從農藥與施肥的種類、濃度、用量,到降雨量、植物病蟲害、收成的量化紀錄等,鉅細靡遺。陸氏鑽研農業技術改良之成就,可由其棗類種植心得、於日本時代曾獲得高雄州青年團農業論文獎項等經歷中窺見一二。此外,其種植種類之多樣,如甘蔗、水稻、棗樹、甘藷及鳳梨等,亦可看到台灣農民的商業性格。凡此皆可視為受過近代農業教育的「科學農夫」典型。甚至連3個兒子的學業成績他也加以列表比較,足見其科學之精神與實踐。
陸季盈自1933年起至2004年逝世前一日為止,幾乎不間斷地記了71年的日記。除了每日農事工作外,舉凡女兒種痘等日常生活瑣事,到特殊經驗(例如戰時生活)的記錄涵蓋其中。從本次所展出的日記手稿中,處處可見其認真嚴謹的生活態度。惟有婚前少數幾次描述與妻子相遇的心情,才難得見其含蓄之情的流露。他對於國內外重要新聞時事的紀錄,例如1935年4月台中州大地震等,都可視為一般常民對事件認知與看法的一手資料,亦可說是歷史事件的常民見證。此外,陸氏對日常生活收支開銷亦詳加記錄。從帳冊的項目與金額,有助於後人瞭解台灣一般家庭的生活方式與當時的物價,諸如戰前陸季盈每月薪資、出差花費與機關補助、火車票價、日用品價格等。
戰前接受日本教育、以日文寫作思考的陸季盈,戰後也曾面臨語言轉換的尷尬時期。因此1945年是他唯一一整年沒有日記留存的空白期,直至1946年1月1日,始於日記表明他因時代轉換,學習國語後,自此日起重新開始以漢文寫日記。陸氏學習國語的筆記亦為本展展出的重要手稿之一。
歷史的書寫長期以來都是建立在有權者或者高級知識份子留存的資料上。即使晚近所進行的口述歷史,也屬於事後回憶。日記是記主的親身經歷,呈現其當時的生活與想法,也是後人研究歷史的重要史料。尤其屬於一般庶民的觀點更甚為少見。陸季盈以一個平凡農夫的角度,一筆一字書寫他的一生,時間從日本時代跨越到21世紀,一點一滴都可反映出台灣近代常民生活的變遷,彷彿開啟了一道歷史之窗,使身處21世紀的後人,得以窺見一個近代台灣庶民家庭過去如何一步一腳印地生活在這片土地上。
(990423典藏組盧秀琴載記)



編目者:陳怡宏
編目日期:2011/03/24
瀏覽過這件藏品的人,也瀏覽過
藏品(主要名稱:丙子年中秋(影本))的圖片
藏品(翡冷翠)的圖片
藏品(主要名稱:同治甲戌日兵侵臺始末 (第一冊),叢書名(號):臺灣文獻叢刊第38種)的圖片
藏品(東陽堂發行《風俗畫報》第百五號《臺灣征討圖繪》第四編)的圖片
藏品(雙角三彩飛獸)的圖片
藏品(主要名稱:崁頂村的無賴漢寫作大綱)的圖片
藏品(主要名稱:大安溪畔)的圖片
藏品(椰子樹與轎子)的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