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藏品資訊-大標題[電腦版]
藏品資訊-小標題[行動版]
:::
臺灣高雄港內繪葉書藏品圖,第1張
臺灣高雄港內繪葉書藏品圖,第2張
臺灣高雄港內繪葉書

類別:圖書文獻類 - 明信片

材質:紙質

年代:1920~1945

尺寸:長:14.1 x 寬:9.1 (cm)

藏品來源:曾欽錫家族捐贈

登錄號:2009-003-0002

藏品描述:此為曾欽錫收藏之日治時期高雄港繪葉書,繪葉書即現稱之風景明信片。正面為高雄港內船隻一景,下方印有紅色「(442)Takao harbos, Formosa. 臺灣高雄港內不許複製」字樣。背面有「郵便はかき,CARTE POSTALE」印刷字體及鉛筆塗鴉「100」字樣。「CARTE POSTALE」為法文「明信片」的意思。

曾欽錫,大正8年(1919)出生,臺南州台南市人。昭和九年(1934)從臺南州寶公學校高等科畢業後,於昭和14年(1939)進入臺南州立臺南專修工業學校土木科就讀,為該校第二屆學生。昭和16年(1941)於南專工畢業後,進入臺灣製糖株式會社屏東本社(即今屏東糖廠)農事部土木水利課擔任土木技術員製圖手。昭和19年(1944)由於家事之故,於臺灣製糖離職,回到臺南進入臺南州立臺南工業學校(即今臺南高工)擔任土木科助手。民國36(1947)改入財政部臺灣鹽業管理局服務。民國43年離開臺鹽改任臺南市自來水廠擔任課員,後陞任至管理師間東區服務所主任,於民國70(1981)退休。

臺灣人使用「繪葉書」的風潮起於日俄戰爭(1905)後,因正巧恰逢日本治台十周年,因此在臺日本人開始使用印有臺灣風景的「繪葉書」,一時蔚為風潮。而臺灣總督府也在1920年行政區劃與建設大致抵定後,開始大量發行印有各地名勝、風景與社會風俗等特色的「繪葉書」,對內具有強化殖民地人民認同的功效,對外亦有宣傳殖民成效的作用。

高雄港,舊名打狗港,咸豐10年(1860)清政府於英法聯軍之役戰敗後,即開放臺灣的雞籠、淡水、安平與打狗四口通商,由於英國海商的,使打狗港進入全球糖業貿易的一環。進入日治時期後,由於日本殖民政府對糖業的重視,促使臺灣中南部製糖業進入近代化的生產模式。而為了將蔗糖可以快速輸出,南部縱貫線及打狗港的現代化即為當務之急。明治33年(1900)臺南-打狗段鐵道通車,配合橋仔頭新式糖廠的興建,南部蔗糖初步可以透過鐵路與港口進行出口。不過隨著縱貫線全線通車、蔗糖產量的提升,及其他物產運輸量的需求,臺灣總督府於明治41年(1908)開始著手打狗港築港工程,透過疏濬與現代化造港將打狗打造為可配合貨輪運輸之港口。而打狗港週遭亦配合築港工程實施填海造陸計畫、市區改正計畫,使整個打狗的重心逐漸由過去的鳳山舊城(左營)轉移至打狗港周邊,也形成現今高雄市區的初步樣貌。大正九年(1920)總督府為因應打狗港的快速發展,進行行政區劃的調整與地名更正,打狗(Takao)取其日文音譯更名為高雄(たかお),高雄港正式誕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