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藏品資訊-大標題[電腦版]
藏品資訊-小標題[行動版]
:::
臺北明治橋繪葉書藏品圖,第1張
臺北明治橋繪葉書藏品圖,第2張
臺北明治橋繪葉書

類別:圖書文獻類 - 明信片

材質:紙質

年代:1933~1945

尺寸:長:14 x 寬:8.9 (cm)

藏品來源:曾欽錫家族捐贈

登錄號:2009-003-0020

藏品描述:此為曾欽錫收藏之日治時期明治橋繪葉書,繪葉書即現稱之風景明信片。正面上側印有黑色「BEAUTIFUL VIEW OF MEIJI-BASHI BRIDGE, TAIHOKU, TAIWAN.(臺灣.臺北)明治橋の美觀、遙かに臺灣神社を望む」,日文意為:「美麗的明治橋,遠眺臺灣神社」。背面有「郵便はかき,CARTE POSTALE」印刷字體。「CARTE POSTALE」為法文明信片之意。

曾欽錫,大正8年(1919)出生,臺南州台南市人。昭和九年(1934)從臺南州寶公學校高等科畢業後,於昭和14年(1939)進入臺南州立臺南專修工業學校土木科就讀,為該校第二屆學生。昭和16年(1941)於南專工畢業後,進入臺灣製糖株式會社屏東本社(即今屏東糖廠)農事部土木水利課擔任土木技術員製圖手。昭和19年(1944)由於家事之故,於臺灣製糖離職,回到臺南進入臺南州立臺南工業學校(即今臺南高工)擔任土木科助手。民國36(1947)改入財政部臺灣鹽業管理局服務。民國43年離開臺鹽改任臺南市自來水廠擔任課員,後陞任至管理師間東區服務所主任,於民國70(1981)退休。

臺灣人使用「繪葉書」的風潮起於日俄戰爭(1905)後,因正巧恰逢日本治台十周年,因此在臺日本人開始使用印有臺灣風景的「繪葉書」,一時蔚為風潮。而臺灣總督府也在1920年行政區劃與建設大致抵定後,開始大量發行印有各地名勝、風景與社會風俗等特色的「繪葉書」,對內具有強化殖民地人民認同的功效,對外亦有宣傳殖民成效的作用。

圖中「明治橋」為第二代混凝土建築。明治34年(1901),臺灣總督府於劍潭山上闢建臺灣神社,並於基隆河上興建「鐵製派克式桁架橋」連接臺北市區與圓山一帶,此為第一代「明治橋」。後來受到關東大地震影響,總督府決定於舊橋東側新建一「上承式鋼筋混凝土拱橋」,此即為第二代「明治橋」。第二代「明治橋」於昭和8年(1933)正式竣工,由於其融合和洋特色的外型,搭配秀麗的地景相當美麗,也成為當時指標性的觀光景點。戰後「明治橋」被中華民國政府改名為「中山橋」後繼續使用,最終在民國91年(2002)在台北市政府基於防汛的考量下進行異地保存的遷建工程,並於民國93年(2004)被指定為歷史建築。不過在拆解後,第二代「明治橋」的遺構至今仍未被重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