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作者資料-直式[電腦版] 作者資料-橫式[行動版]
:::
劉啟祥(1910-1998)
Liu Chi-hsiang
出生台南柳營,1917年就讀柳營公學校,並在家中私塾學習,1923年公學校畢業後赴東京,就讀青山學院,1927年入川端畫學校研習素描,1928年青山學院畢業後入文化學院美術部洋畫科,跟隨石井柏亭、有島生馬及山下新太郎等人習畫,於1931年畢業,並於翌年與楊三郎同船赴歐,經香港、新加坡等地到達法國馬賽港,同為畫家的顏水龍趕來相會,三人同行一路轉往巴黎。後定居蒙帕那斯區。留法期間,常至博物館臨摹名家鉅作,曾多次入選法國秋季沙龍與日本二科會,亦分別於1931年、1935年入選臺展。1936年前往東京,並於1943年獲日本二科會展之「二科賞」,同時受薦為二科會會友。二科會是新派、激進、前衛的在野美術團體,劉啟祥當時以此做為職志,也影響後來他籌組美術協會的態度方向。二次世界大戰後,1946年劉啟祥舉家返台,寓於柳營故居,1948年移居高雄。回台即受聘為省府西畫部審查委員,並連任二十七年之久。隨後與同好張啟華、鄭獲義、劉清榮等人籌組畫會,包括1952年的「高雄美術研究會」、1953年與郭柏川主導成立的「台南美術研究會」合組「台灣南部美術協會」,並定期展出作品,稱為「南部展」。1956年和1966年先後二次成立「啟祥美術研究所」,對高雄美術之教育推廣貢獻良多。
作品早期以群像、人物畫為主,並由對人物的觀察發掘樸實典雅的人性光輝,且藉由取材自平凡生活場景,營造出獨特的夢幻氣氛;六〇年代中期則投入較多時間於大尺幅的登山寫生、油彩畫稿結合;至晚年,其思緒像是回歸自然的行吟詩人,多以居家題材、日常靜物入畫。劉啟祥運用刮刀堆疊色彩、色塊逼近線條,筆下人物的輪廓線不再與人物的造型涇渭分明 ,且線條更顯得波動、柔軟,帶給人些許「距離」的神秘美感,此濃縮的繪畫語言也深藏著幾經轉折的生命體驗。他的前衛、超越現實、以及優雅的內在品質,源自於他的性格及求學期間大量吸收藝術美學與經歷戰爭的際遇。他藉由被拉長的人物臉上所特有的寧靜淡漠,與不同時空並置交疊在畫框中,以現實性的畫題,製造出十足的非現實空間層次。綜觀劉啟祥的作品畫面,總是散發著優雅浪漫的理想,及自由靜謐的氣韻。(整理|陳嬿晴)
典藏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