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蔡高明
其他:高雄縣政府勞工局
類別:影音類 - 攝影類
材質:數位檔案
年代:臺灣解嚴時代-臺灣民選總統時期
取得方式:購藏
登錄號:20210090010
藏品描述:109027-0010-001於1969年(民國58年)蔡高明/攝,來自高雄美濃,篩選稻穀、去蕪存菁是製成米粒的重要步驟,此工作多半由女性擔當,顯示客家女性刻苦耐勞的堅毅精神,及對農事的辛勞與付出和男性不相上下;於出版書籍第36頁。
文/蔡博文,每一粒米得之易,需經過重重的步驟才得以食用。農家再收割完稻米後,首要即是趕緊將米烘乾或曬乾,因為稻米收割後若不進行烘乾,裝在大麻袋中的稻穀,會因受溫度與溼氣的影響發酵或變質,甚至讓稻穀開始發芽。
加上穀子有一種織毛會令人發癢,因此曬穀、篩穀時大家全身都會包得緊緊的,且每隔一段時間就翻動。充分運用陽光曬乾稻穀,而曬穀的天數,要看當時陰晴的情形決定,但更厲害的農夫們,只要拿幾顆稻穀咬咬,咬起來的軟硬合適,憑著經驗判斷稻穀中水分含量是否差不多了,便停止曬穀。約一個禮拜的曬穀,會將稻穀賣給碾米廠儲存,而儲米的倉庫,為使稻米不變質,非常重視倉庫的通風和濕度;假使通風不良或濕氣太重,都將導致稻穀發霉或者變質。此外,為了保持乾燥,通常不會把稻穀直接放置在地板上,而會用木板墊高以後,再放置一包包的稻穀。
碾米廠每天都會將部分的稻榖拿出篩選、碾製。傳統的碾米過程,會透過許多風鼓機來篩米,運轉風鼓機需要三名人力,其中一人會先將稻鼓倒入風鼓機像漏斗的地方,另一人會運轉手把產生風,此刻因為風速的影響,劣質的米就會飛走,而比較飽滿的米粒,就會直接從前面的洞口流入最後一名工人的布袋中。
此外,中等的米雖也是會被風吹得偏離,但飛不遠,所以會從第二個洞流出來;透過稻穀篩選後,再利用拔石機把石頭去除,留下較好的稻穀,再倒進礱鼓機(去除稻穀的機器)中,把稻米的榖去除。再碾製的過程,為了將不好的米粒再去除,整個流程至少還會經過6個風鼓機將米粒精選,並將殘存稻穀再去除,有份量的稻穀會往下掉,經飄飄的稻穀則會飛散。經過重重風鼓機的關卡所留下來的稻米,就是真正飽滿、充實的稻米。完成礱穀(去榖)後,所剩下的糙米必須再倒入精米機中去除胚芽,此刻才碾製成我們平常所食用的白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