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蔡高明、王御風、陳霈瑄
其他:高雄縣政府勞工局
類別:影音類 - 攝影類
材質:數位檔案
年代:臺灣解嚴時代-臺灣民選總統時期
取得方式:購藏
登錄號:20210090020
藏品描述:109027-0020-001於高雄中都1981年代(民國70年代)蔡高明/攝,已停工的中都磚窯廠,成了員工住宿的地方;於出版書籍第79頁。109027-0019-002於高雄凹仔底1960年(民國59年)蔡高明/攝,曬乾後的土塊,由人工一一拋送進窯場燒製,工人必須戴手套以防搬運時受傷;於出版書籍第78頁。
文/王御風、陳霈瑄
唐榮磚窯廠是高雄市最早的工業之一,早在1899年(明治32年)就設立,當時名稱為「鮫島煉瓦工場」,是築港前打狗最重要的工業建設,其生產物是供給建築用的磚,為鮫島廣創設。
隨著台灣的進步發展,鮫島商行的業務也蒸蒸日上,遍及台灣西部各地,再加上1908年(明治41年)三塊厝車站通車,鮫島煉瓦工場所製造的磚就可順著鐵道運送到台灣各地,獲利甚豐。鮫島煉瓦工場即為後來的「台灣煉瓦株式會社打狗工場」,後為因應市場需求,陸續擴充規模,增建六座八卦窯(霍夫曼窯Hoffman Kilm),挾著八卦窯高產能設備,在當時,南台灣重要建物的磚塊幾乎均由此供應。
磚塊的原料來自黏土,要製作磚塊,工人需先將土澆水,再搬移到製作磚塊機器旁放置一天,以增加黏性;隔天,放入機器的土塊在輸送帶的捲動下成了土條,工人每一手切割就切出3塊土塊,切出12塊後就以手推車載到室外曝曬,這時若遇到下雨,得以稻草包蓋住,以免溶化。等到土塊乾了,工人再一塊塊搬到窯內,只要4間半的窯滿了,就可以開火燒製了。
一間窯可容納19,000塊磚,燒時底下以大團的煤碳起火,窯門並關起保持溫度,工人則在上頭操作、倒入粉狀的碎煤塊,一間間燒,幾乎一開火就沒有停過,溫度高達750~900度,也因此下雨就得全面停工,而最快約一個星期就有完成品出爐。
一塊4吋×8吋的磚塊重達5斤,搬運工人每天需搬2萬塊,這樣粗重的工作,在民國40幾年代,童工的工資一天4.5元,大人則6~7元,在5、60度高溫燠熱的環境中,工人也得吃苦硬撐。
製成的磚塊又依品質分成四級,第一級的磚塊碰撞時會發出鏗鏘的響亮聲,色澤最紅;第二級的色澤較白;第三級為燒過頭,呈現彎曲狀態;第四級的磚塊碰撞時聲音較鈍,一敲就碎,還會長草,是品質最差的。而隨著窯廠的進化,現代的自動窯製作的磚塊品質一致,效率高,也減少許多人力成本。
民國46年許多國營事業民營化時,台灣煉瓦株式會社打狗工場由唐榮鐵工廠唐傳宗購得,成立「唐榮鐵工廠股份有限公司高雄磚廠」。但唐榮鐵工廠於民國49年發生財務危機,後來又在建材發展日益更新及工資高漲下,唐榮磚窯廠終不敵時代潮流,於民國74年宣告停工,如今成為供人憑弔的園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