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汗水直直落 勞工影像故事輯》鏡頭後的感動「侯聰慧_掌握停格的瞬間留下美麗」照片
作者:陳霈瑄、侯聰慧
其他:高雄縣政府勞工局
類別:影音類 - 攝影類
材質:數位檔案
年代:臺灣解嚴時代-臺灣民選總統時期
取得方式:購藏
登錄號:20210090036
藏品描述:109027-0036-001,於台中霧峰1999年(民國88年)侯聰慧/攝,九二一大地震後,都市原住民合力搬運房屋建材,準備重建家園;於出版書籍第131頁。109027-0036-002於台南後壁1991年代(民國90年代)侯聰慧/攝,無米樂的主角崑濱伯夫婦,終身爲台灣土地奉獻心力,他們才是真正的「台灣國寶」;於出版書籍第128頁。109027-0036-003於宜蘭大同2001年代(民國90年代)侯聰慧/攝,泰雅族青年們正在為自己的部落打造新家;於出版書籍第130頁。109027-0036-004於雲林虎尾2001年(民國90年)侯聰慧/攝,雲林縣虎尾鎮的蒜農夫婦滿載而歸,雖然價錢不佳,臉上仍掛著滿足的微笑;於出版書籍第129頁。109027-0036-005於彰化2001年(民國90年)侯聰慧/攝,外籍新娘在彰化學習當地傳統小吃,讓老味道傳承下去!;於出版書籍第129頁。109027-0036-006於雲林虎尾2001年代(民國90年代)侯聰慧/攝,工廠內的外籍配偶一面照顧孩子,一面加入生產行列;於出版書籍第131頁。
文/陳霈瑄
遊客為美景留下紀念而拍照,工作者為業務需求而拍照,攝影師則為拍照而拍照。人的樣貌,因時、因地的不同而各異,攝影於此發揮了作用。在侯聰慧的影像中,呈現了勞動者的一舉一動,也為一群無名英雄留下珍貴畫面。
類型不設限 只為記錄
「阿侯」─與他熟識的朋友都這樣稱呼他,和一般的小孩子一樣,在國小時就拿著小相機拍照,但因為當時的底片貴,拍照可說是一種花錢的娛樂,所以侯聰慧也只是斷斷續續地拍,直到民國72年拍攝「龍發堂」系列後,才有較多的攝影作品產生。本為高雄人的他,在民國76年解嚴後回到南部,開始為雜誌社、報社拍照,也為弱勢團體盡一份力。
因熟悉南部地域,侯聰慧承接了南部攝影的工作,由於拍攝內容為環境面貌,也符合他所喜歡的題材,不僅得心應手,他甚至不在乎酬勞多寡,再遠也願意親自跑這一趟,如二仁溪汙染、汞污泥等,都曾是他拍攝的影像之一。他也希望透過報導傳達一些訊息,為各個地區的現象做記錄。
寫實的民主運動,侯聰慧視為一個台灣翻修的時機,在這改革的過程中,人民有聲音發出,是值得記錄的一刻,所以他參與了,也結識了許多社運人士。天災重擊的災區也少不了他的蹤影,921地震後,他深入災後重建區,重點不在於可以拍攝什麼畫面,而是與原住民齊心合力建設他們新的家園,當然,照片更展現出不畏艱難的毅力,即使重建是漫長的,但在侯聰慧的鏡頭下,卻讓人看到希望。
侯聰慧對於拍照的類型從不設限,勞動者也是他的題材之一。勞動者是可愛又可敬的人,他們的努力,是為了下一代求溫飽,有一套自己的生活哲學,如鄉野裡的農夫、工廠裡的外籍配偶、部落裡的原住民……等,在侯聰慧的眼中,他們都是默默耕耘、少有埋怨的智慧生活家。
侯聰慧在民國91年到了台北,擔任Taiwan News財經文化周刊記者,藉由工作的關係,跑遍了全台以及外島,從平地跑到山上,跨越鄉鎮市區的界線,接觸的層面越廣,也讓他收穫越多,四處行走拍照,似乎成了他的生活模式。
從攝影中學習 從學習中獲得
在拍照之前,先結交朋友,是侯聰慧的習慣。侯聰慧認為,要拍出一個行業的內涵,就要去了解這個行業。所以侯聰慧喜歡和人聊天,透過自然的接觸與尊重,傾聽他們的故事,也認識他們的工作,進而構出具張力的影像紀錄。
台灣有很多外籍配偶,來到這裡就得入境隨俗,不論夫家是務農或經營小吃,都得跟著學習,工作之外,還要學習多種語言,國、台語是基本,有的甚至客語也精通,讓侯聰慧不得不稱讚;同時在一些小工廠也常見許多外籍配偶的身影,在這個群體中,侯聰慧也見識到她們在工作崗位上的重要性。
足跡踏進了部落,侯聰慧轉而融入原住民的生活,這又是一個不同於平地人的族群。原住民自立更生,靠土地生活,因此對大地的尊敬是不容置疑的,侯聰慧也認為,他們的傳統制度佳,在某些方面,其實是比平地人還進步。
侯聰慧喜歡穿梭於社區,找尋有關社區新鮮的人與事。有一次,侯聰慧到台南縣後壁鄉的社區拍照,也順道在菁寮村繞繞,在一片田地間,驀然發現電影「無米樂」的男女主角崑濱伯夫婦,正一南一北在田裡忙碌,在侯聰慧的熱情邀約下,崑濱伯夫婦也大方地讓他拍照,照片中開朗、自然的笑容,便來自於主角的純樸以及攝影師的巧妙捕捉。
對侯聰慧來說,採訪及攝影都是一種學習,如同匯聚了山澗溪流,成了納百川的海洋,填滿了書本外的知識,也讓眼界更廣,延伸出觀察的細緻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