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首頁 > 藏品資訊
:::
藏品資訊
《汗水直直落 勞工影像故事輯》巧手展功夫「手工斗笠展現長輩的智慧結晶」照片藏品圖,第1張

圖檔授權標示:


《汗水直直落 勞工影像故事輯》巧手展功夫「手工斗笠展現長輩的智慧結晶」照片藏品圖,第2張

圖檔授權標示:


《汗水直直落 勞工影像故事輯》巧手展功夫「手工斗笠展現長輩的智慧結晶」照片藏品圖,第3張

圖檔授權標示:


《汗水直直落 勞工影像故事輯》巧手展功夫「手工斗笠展現長輩的智慧結晶」照片藏品圖,第4張

圖檔授權標示:


《汗水直直落 勞工影像故事輯》巧手展功夫「手工斗笠展現長輩的智慧結晶」照片藏品圖,第5張

圖檔授權標示:


《汗水直直落 勞工影像故事輯》巧手展功夫「手工斗笠展現長輩的智慧結晶」照片藏品圖,第6張

圖檔授權標示:


《汗水直直落 勞工影像故事輯》巧手展功夫「手工斗笠展現長輩的智慧結晶」照片藏品圖,第7張

圖檔授權標示:


《汗水直直落 勞工影像故事輯》巧手展功夫「手工斗笠展現長輩的智慧結晶」照片藏品圖,第8張

圖檔授權標示:


《汗水直直落 勞工影像故事輯》巧手展功夫「手工斗笠展現長輩的智慧結晶」照片

作者:陳霈瑄、連俊傑

其他:高雄縣政府勞工局

類別:影音類 - 攝影類

材質:數位檔案

年代:臺灣解嚴時代-臺灣民選總統時期

取得方式:購藏

登錄號:20210090024

藏品描述:109027-0024-001~006陳霈瑄/攝,斗笠從骨架到完成,都是純手工製作;於出版書籍第85.86頁。109027-0024-007於高雄內門1991年代(民國80年代)連俊傑/攝,郭春為夫婦編制手工斗笠,數十年品質廣獲肯定;於出版書籍第87頁。109027-0024-008於台南龍崎1991年代(民國80年代)連俊傑/攝,老婆婆編製笠架,從年輕島老邁,經驗老道;於出版書籍第84頁。
文/陳霈瑄
一頂頂斗笠整齊地堆疊,一雙手不斷巧妙編製笠帽,老師傅的手藝展現在緊抓笠葉、縫線固定的反覆動作中,代表一生唯一的志業,也為傳統行業留下一絲脈絡。
傳統手工藝 老少通吃
地形和土質特殊的內門,盛產竹子,各式竹器皆夙負盛名,斗笠當然也不例外。由於是竹製品,所以又稱為「竹笠」,亦即俗稱的「瓜笠仔」,結合輕巧、遮陽的優點,是農夫、採茶姑娘工作時的必需品。當地取材方便,編製斗笠成為許多農家婦孺額外貼補家用的副業。
世居內門鄉的郭春為,是現今少數仍然緊守這項行業的老師傅,從11、12歲時看到附近的人家不論老少,都編著一頂又一頂的斗笠,於是就和另兩位兄弟商量,也想做看看,之後三兄弟就去買來當樣本研究。起初還抓不到訣竅,不但編得不好,手指也發痛,然而在慢慢改進的過程中,他們終於熟能生巧,無師自通。現在談起編斗笠,對他來說猶如吃飯一樣平常。

編製費功夫
郭春為說,斗笠的內胎是向台南龍畸鄉的一位老婆婆買的,自己則是做外部的加工。內胎是用竹子剖成細長條狀的竹篾編的,而覆蓋在外層作為笠葉的竹籜,則為桂竹筍的外殼,需在曬乾後放入水中,燃燒磺石加以燻白;選用竹籜還得分長短美醜,較黑及短的置於內層,較白及長的置於外層,才能做成美觀的斗笠。這些經過挑選的竹籜,在帽緣用竹篾固定,一旦編製過程中竹籜有了破損,就得拆下來抽換,相當費功夫。上層的竹籜最後縫上4到6次的縫線,頂端用塑膠圈縫製固定,一頂漂亮的斗笠就告完成。
原以為漆上紅色的竹篾和使用白色或綠色的縫線只是為了增添色彩而已,但郭春為說,閩南人喜歡紅緣綠線,客家人喜歡紅緣白線,所以這是依顧客需求所分的。在郭春為純手工的編製下,緊實且牢固的斗笠,1頂可抵2頂,如果說會壞,多半是頂端被勾壞或淋雨所致。竹笠的優點在於涼爽、透氣,有別於塑膠製的悶熱,所以仍被一般人所接受,價格約5、60元,也有100多元的。郭春為笑說,在他們那邊,騎機車也可以戴,只是會飛走而已。透露出在儉樸的農業社會,不僅是工作,就連外出也習慣戴斗笠。

今非昔比 無人接手傳承
在早期的農業時代,斗笠的需求量大,尤其是在農曆2、3月到10月之間,由於無法大量生產,即使郭春為夫婦一同編製,經驗老手一天做4、50頂都還無法應付訂製的量,也曾經請了4個人來幫忙,一天約可做出100多頂,在銷售極佳的民國50、60年代,一年可賣出上千頂呢!但隨著農業式微,多項遮陽用具產生,再加上大陸貨的廉價傾銷,雖然品質差,卻也重重影響本土斗笠的銷量。郭春為打個比方說,100頂就有20頂賣不出去,景況跟以前天差地遠;此外,當地的竹子也少了,若要在鄰近購買材料,就要到六龜,但在價格高的因素下,郭春為做的量也不多了。
從年幼到老邁,郭春為近60年的編製歲月,讓他對斗笠有著濃厚的感情,但這項逐漸沒落的產業,人工加上材料,價格已不敷成本,年輕人不願從事,只有老一輩的人還會偶爾做個幾頂當作消遣。面對著傳統技藝瀕臨消逝,無法傳承,郭春為滿心的不捨,不過他也瞭解這是大環境的改變使然,如果最後只能放下,那也是莫可奈何的事,至少曾在這個領域佔有一席之地,保有珍貴的傳統資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