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首頁 > 藏品資訊
:::
藏品資訊
《汗水直直落 勞工影像故事輯》來自庄腳「烈日曬鹽成絕響」照片藏品圖,第1張
《汗水直直落 勞工影像故事輯》來自庄腳「烈日曬鹽成絕響」照片藏品圖,第2張
《汗水直直落 勞工影像故事輯》來自庄腳「烈日曬鹽成絕響」照片

作者:蔡高明

其他:高雄縣政府勞工局

類別:影音類 - 攝影類

材質:數位檔案

年代:臺灣解嚴時代-臺灣民選總統時期

取得方式:購藏

登錄號:20210090011

藏品描述:109027-0011-001於1961年代(民國50年代)蔡高明/攝,來自台南七股,鹽民在烈日下曬鹽,靠天吃飯的行業,得趁著日照充足的時間工作,一旦下雨,鹽也只能放著淋雨;於出版書籍第41頁。109027-0011-002於1961年代(民國50年代)蔡高明/攝,來自台南七股,一車車堆滿鹽的推車,由鹽民以人力推到存放區。
文/蔡博文、陳霈瑄,曬鹽,是臺灣一項歷史悠久的產業。明鄭據台期間,滿清開始對臺灣實施經濟封鎖,以冀脅迫鄭氏集團自動瓦解、經濟封鎖亦使得鹽源中斷:爾後,陳永華首先於台南瀨口地區(今台南市南郊鹽埕地區)教導臺灣人民引海水製鹽、為臺灣鹽業的開端。最早開發的鹽田還有台南縣永康的洲仔尾鹽田,及高雄市鹽埕區的打狗鹽田,後來又於高雄地區陸續闢建瀨西場(現高雄彌陀鹽田)、瀨東場(現高雄大林浦鹽田):於日治時期,高雄地區再新增北門中洲、蚵療與高雄鹽埕鹽田等,於南進政策時期以改進臺灣曬鹽工業為引進日資,並陸續新闢台南四草、布袋鹽塭、高雄竹滬、七區台區與中寮、頂山、後港等鹽田。
台南七股鹽場是台南過去最大的鹽場,鹽灘結晶池為土盤結構,而高雄永安鹽田則為瓦盤式結構,過程差別在於土盤鹽灘須先將海水引入貯水池,再用電力或重油發動之揚水機抽入蒸發池第1坵,而瓦盤式則直接引海水注入大蒸發池。隔天再將池中的滷水逐目流入2~5坵,然後再以人力踩踏水車將第5坵的滷水送至小蒸發池,隨著池中的滷水一天天蒸發,濃度有逐漸增高。當濃度達到需求時,鹽民用水杓將滷水舀到結晶池,讓滷水繼續曝曬蒸發,直到濃度達到飽和,開始結晶,也是鹽民最辛苦的時候了。
收成時,鹽民須用大耙將結晶的鹽耙出,並裝在鹽簍,挑到鹽田邊讓鹽水曬乾、最後再倒入手推車,當鹽民將一台台裝滿鹽的推車推到存放地放置時,便形成了一座座的鹽山景觀。盛及一時的曬鹽業,由於二次戰後所成立的台鹽受限於天候條件,始終無法與低廉的進口曬鹽競爭,最後台鹽於民國91年宣告停止曬鹽,臺灣的曬鹽產業從此劃下句點,鹽田的曬鹽景致從此成為歷史鏡頭,或轉型為文化資產的特殊文化景觀,如七股臺灣鹽博物館,而永安鹽田,也成了遷移性候鳥最佳的休息中繼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