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陳霈瑄、連俊傑
其他:高雄縣政府勞工局
類別:影音類 - 攝影類
材質:數位檔案
年代:臺灣解嚴時代-臺灣民選總統時期
取得方式:購藏
登錄號:20210090022
藏品描述:109027-0022-001~002陳霈瑄/攝,原本應鏗鏘聲不絕於耳的鳳山打鐵街,如今卻一片寂靜,不見打鐵師傅的蹤影,只見婦人守著自家的店面,雖然過去的繁盛景象已不復現,但人工打鐵卻是農業社會步入工業機械化前,舉足輕重的行業!;於出版書籍第88.89頁。109027-0022-003~005陳霈瑄/攝,在年輕師傅反覆燒製、敲打下,完成一塊小巧又富含師傅用心的鐵器;於出版書籍第91頁。109027-0022-006於高雄鳳山1991年代(民國80年代)連俊傑/攝,鐵片再磨製中所噴出的火花,非常傷眼力;於出版書籍第90頁。109027-0022-007於高雄鳳山1991年代(民國80年代)連俊傑/攝,洪能在鏗將聲中打鐵,周圍並噴出火花,必須有技巧地閃避;於出版書籍第89頁。
文/陳霈瑄
打鐵業的春天
在南部提到打鐵業,鳳山三民路44巷的打鐵街幾乎無人不曉。打從兩百多年前清朝時期,先民由福建漳州坐船來台,沿著鳳山溪上溯來此,當時只有男丁可以來台,由於船票貴,為了討生活,便隨身帶了小工具在台定居,位於東便門旁短短幾十公尺的小巷道,就成了他們的落腳之地。來台開墾,自然少不了鐵製農具,打鐵業於焉興起。
現年已80歲的洪能老師傅繼承了家業,從17歲就跟著父親學打鐵,鐵鏟、鐵鍬等農具及各式刀具都製作過,洪能說,日治時期原料少,所以剛開始是做工具修理、加工再製;光復以後,來自拆船而得的「二手鐵」貨量豐富,就成為他們製造鐵器的主要原料。不過熔鐵時會有二氧化碳排出,所以新原料從20年前開始進口,直到現在,鋼鐵也都是仰賴進口。
而作為熔鐵的材料需依用途來分,並不是含碳量高就適合做任何的鐵具,若熔鐵的雜質高,也會導致彈性不夠,無法有效利用。早期打鐵時,常見兩人合力完成,一位是拿小支指示槌的師傅,一位是拿大支工作槌的徒弟,指示槌敲哪裡,工作槌就打哪裡,反覆的敲打後,就造就一把耐用的鐵具。在農業興盛的年代,農具為家戶必備,因此鐵器銷售極佳,打鐵的技藝也代代相傳。
走入夕陽工業
打鐵需經過炭火燒紅,打鐵師傅得忍受高溫,在鼓風爐前燒製鐵片,隨後再用沙輪機磨製、電動鎚錘鍊,過程中不斷有火星噴出,還有震耳欲聾的聲音,長年身處這種環境的洪能,眼力已不佳,聽力也有些重聽,就連打鐵時散發的氣味所含的碳酸,也讓他的鼻子備受過敏之苦。打鐵的艱辛,一一呈現在老師傅的身上,也難怪年輕人幾乎都不願從事這樣的工作。
由於經驗豐富,洪能在製作刀具時都不用模具,僅僅用目測,從用途考量應有的厚度及硬度,並在製作中調整以符合需求。雖然擁有精準的技術,不過以現今的環境來講,原料加上人力打造,早已不划算,再者,上門的客人習慣討價還價,一把幾乎是成本價的的刀子,也要再殺個幾十塊才甘心。此外,洪能的年事已高,除非是有要求訂做,又不趕時間,否則也很難得再看到他燒鐵、打鐵的身影了。
老舊的鐵鎚,記錄了許多鐵器從無到有的過程;冷卻的鼓風爐,承載了老師傅過往旺盛的熱情。六十幾年的打鐵生涯,洪能對眼前的一切都充滿了濃厚的感情,即使前景不再,逐步走向夕陽工業,但人工打造的鐵器仍然比機械製造的還多了份真感情,畢竟這是心力與時間的融合,不是輕易可取代的。
打鐵趁熱
步行在半蕭條的打鐵街,腦中繚繞老師傅講述的過往,不禁令人想像當時風光的景象,也試圖從僅存的店家中找尋蛛絲馬跡。一陣鏗鏘聲響徹雲霄,尋聲而去,原來是位年輕的鐵匠正辛勤地工作著。
老闆先拿著長柄鐵鉗,夾著鐵片在鼓風爐裡燒紅,然後再拿到電鎚機多次錘打,最後再移到工作台用鐵鎚敲打修整,在這一連串反覆數次的動作下,一塊符合需求的鐵片就要誕生,有句話說「打鐵趁熱」,老闆趁著鐵片還熱著、易於塑型之際,將鐵片置於圓弧的模具上敲打,使之彎曲定型,一塊鐵器就告完成。
老闆的俐落身手,打造一塊鐵器似乎花不了多少時間,不過老闆卻慨嘆,做這種小東西賺不了什麼工錢,年輕一輩的都不願做了,也許再過幾年,想拍打鐵的畫面也拍不到了。但從老闆工作時專注的神情看來,他對這個行業的熱情並不輸給老一輩的師傅,透露出在這個行業消失之前,他都會默默堅持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