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首頁 > 藏品資訊
:::
藏品資訊
《汗水直直落 勞工影像故事輯》鏡頭後的感動「李文吉_用報導攝影關懷勞動者」照片藏品圖,第1張

圖檔授權標示:


《汗水直直落 勞工影像故事輯》鏡頭後的感動「李文吉_用報導攝影關懷勞動者」照片藏品圖,第2張

圖檔授權標示:


《汗水直直落 勞工影像故事輯》鏡頭後的感動「李文吉_用報導攝影關懷勞動者」照片藏品圖,第3張

圖檔授權標示:


《汗水直直落 勞工影像故事輯》鏡頭後的感動「李文吉_用報導攝影關懷勞動者」照片藏品圖,第4張

圖檔授權標示:


《汗水直直落 勞工影像故事輯》鏡頭後的感動「李文吉_用報導攝影關懷勞動者」照片藏品圖,第5張

圖檔授權標示:


《汗水直直落 勞工影像故事輯》鏡頭後的感動「李文吉_用報導攝影關懷勞動者」照片藏品圖,第6張

圖檔授權標示:


《汗水直直落 勞工影像故事輯》鏡頭後的感動「李文吉_用報導攝影關懷勞動者」照片藏品圖,第7張

圖檔授權標示:


《汗水直直落 勞工影像故事輯》鏡頭後的感動「李文吉_用報導攝影關懷勞動者」照片

作者:李文吉、王雅湘

其他:高雄縣政府勞工局

類別:影音類 - 攝影類

材質:數位檔案

年代:臺灣解嚴時代-臺灣民選總統時期

取得方式:購藏

登錄號:20210090035

藏品描述:109027-0035-001,李文吉眼中的工運人士-我認識的工運人士,性格上多數是很豪爽的義氣中人,他們可以為了工會、工人階級和自己的切身權利,勇敢的站到抗爭的最前線,不怕流血流汗,更不惜犧牲自己的職位,是我最欽佩的一群最正直的人;於出版書籍第135頁。109027-0035-002於台北市1984年(民國73年)李文吉/攝,二十幾年前,李天和葉美惠離開屏東到台北展開人生的第二春,勤奮地收舊貨,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於出版書籍第132頁。109027-0035-003於高雄草衙1988年(民國77年)李文吉/攝,來自嘉義、台南的農家子弟到高雄漁船、碼頭、工廠打拼,衍生出草衙為高雄數以萬計出外人聚居的「違章建築」區的景象;於出版書籍第133頁。109027-0035-004高雄中國造船廠1988年(民國77年)李文吉/攝,一位工人認真仔細的檢查鋼管的焊接的準確度;於出版書籍第134頁。109027-0035-005於高雄勞工育樂中心1991年(民國80年)李文吉/攝,陳映真為了政治良知坐牢,遇到蔣介石駕崩才獲特赦出獄。五一遊行時,他和勞動黨、勞動人權促進會的工人隊伍到高雄抗議勞基法越修越糟,結束前大家高唱國際歌;於出版書籍第132頁。109027-0035-006於台北市1997年(民國86年)李文吉/攝,1112秋鬥「工人大反彈大遊行」─反彈勞委會,蛋洗經建會退休金大縮水,反私營化、反失業大遊行;於出版書籍第135頁。109027-0035-007於台北五股1984年(民國73年)李文吉/攝,壯實的漢子,在煉鋁工廠加班熔製鋁錠;於出版書籍第134頁。
文/王雅湘
一幀幀的黑白照片,訴說著無奈、悲傷更深層的故事,證錄每一個人事物的當下,傳達關懷的省思,李文吉用報導攝影表達他對社會的關心,並將勞動者的心聲深刻地呈現出來。
李文吉是長年記錄台灣的資深報導攝影工作者,過去20多年他擔任過人間雜誌、大地地理雜誌等本土優秀媒體的攝影與文字記者,對於台灣的報導攝影題材有著廣泛而深入的報導經驗與成績。在講求大量、快速的媒體環境,耗時的觀察,才有按下快門的動作,每張照片有著深度的反思與關懷,這樣優秀的報導攝影作品已不多見,不過,李文吉仍堅持,因為這裡面有他細膩的情感,不論是對環境還是攝影這件事。

撼動人心
「報導攝影很花時間,通常一個題材需要花一、兩週的時間才能完成」李文吉解釋報導攝影的特性,在被攝影者的身邊轉來轉去,像是從屏東到台北展開人生第二春的「李天和葉美惠」作品,在李文吉與他們長時間的相處下,已不在乎鏡頭對準他們,專心做工作與生活,神情很自然,對李文吉很信任,因為他已深入他們的生活中。
李文吉認為報導攝影不僅針對拍攝題材的觀察,尚需參與其中,並不是純粹的旁觀者,比如介入工運,協助弱勢族群、社會底層、勞工權益、環保人士等,爭取改變的機會,民國70年代,正是台灣解嚴的前後,許多社會運動如雨後春筍般嶄露頭角,當時他透過鏡頭追求真實層面,並激發社會自省改革的能力,曾經參與民國78年的遠東化纖罷工事件,農地改革、環保議題、反杜邦設廠等工運與環保等運動,這些事件都讓他印象深刻,也是影響他持續地傳達與探索各種議題的因素之一。

南部影像
民國96年李文吉在高雄縣勞工局「做牛做馬」的報導攝影展中,拍攝地點全台都有,勞動對象有農漁也有工,對於高雄印象深刻的照片是民國77年攝於高雄草衙做家庭代工的小學生,他說高雄市前鎮、小港的居民早期是來自雲嘉南地區的移民,而草衙地區巷弄窄小,感覺很零亂,蠻有意思的,近年來他舊地重遊來到草衙,雖然與過去景象有些不同,但是公共建設的環境也是有一搭沒一搭的,似乎改變不大。
而南台灣的重工業、化工業、加工區、中鋼、中船、遠洋漁業等,仍深深地吸引著李文吉,做為拍攝勞動者的題材,這些產業過去也都是台灣重要的經濟命脈,回憶起過去拍攝情景,中鋼、中船當時門禁森嚴,透過工人朋友的安排偷偷跑進去才取得難得的畫面。這種較屬於勞動以及中下階層的工作,仍是捕捉這類題材的首選。隨著產業別的轉變,民國60年代的加工出口區到現在的科學園區、以及商業行為等,從鏡頭的角度來看,有所轉變,而如何捕捉勞動的power,李文吉認為可隨著攝影者本身的觀察尋找題材,他笑說現在的科學園區就如同過去中鋼、中船一樣,管制森嚴進不去,無法窺得真面貌,相信仍有用不完的題材。

產業轉變
商業與服務業逐漸取代了勞動階層,看起來舒適的辦公室工作環境,比起在戶外頂著太陽、刮風下雨的工作好得多,但是在李文吉的眼裡,認為台灣在工業化之後,雖然生產方式有所轉變,從過去到現在勞工的處境並沒有更好,他指出現在的無薪假,不對等的權益,失業問題仍持續發生,而勞力的派遣以及勞動基本權利等,勞工都沒有得到應有的保障,雖然台灣科技製品有一定的水準,但是就勞工權益的層面卻沒有跟著產業的轉型有所提升。他,仍舊流露出慣有的人文關懷。

勞動者的堅持
數位化與網路化改變產業、生活等結構,對攝影而言,影像的呈現就變得容易許多,儘管如此,李文吉仍堅持用黑白底片並進暗房自己親手洗照片,獨力完成報導影像的攝製過程,充分掌握影像創作的主客觀質量要求。使用數位相機讓他感覺較隨性,似乎失去了傳統報導攝影的嚴肅心境。因為報導攝影捕捉真實的一面,不是表面的、光鮮亮麗的,卻是最貼近現實的景況。
不過,國內的媒體環境,這樣的發表空間不多,僅能透過出版書籍的管道,但閱讀環境不佳,沒有市場的支撐下,報導攝影的作品實在寥寥無幾。
但不管如何,即使跟著受訪者上山下海也必定得親身體驗,作品中透露對環境的關懷、對生命的尊重、還有追求人性的社會,這樣的工作者不啻是勞動者的堅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