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首頁 > 藏品資訊
:::
藏品資訊
《汗水直直落 勞工影像故事輯》來自庄腳「打豆子」照片藏品圖,第1張

圖檔授權標示:


《汗水直直落 勞工影像故事輯》來自庄腳「打豆子」照片

作者:蔡高明

其他:高雄縣政府勞工局

類別:影音類 - 攝影類

材質:數位檔案

年代:臺灣解嚴時代-臺灣民選總統時期

取得方式:購藏

登錄號:20210090005

藏品描述:109027-0005-001於1961年代(民國50年代)來自高雄橋頭在機械化前,人工打豆子是件費時費力的工作;於出版書籍第38頁。
蔡博任撰《打豆子農活智慧多》,每當紅、綠豆等豆類收成時期,打豆子就成了農村常見的活動之一,且多由家中婦女擔當,形成有趣的情景。
首先,婦女們將豆莢整齊地排放在禾埕中,再藉由「豆鉸子」進行打豆子的工作事務。當時,在農村要取得肉類蛋白質的營養源極不容易,因此,農家的蛋白質營養來源往往取自於豆類製品;因此,打豆子即成農家取得營養重要來源之一,且生活中常見打黃豆製成豆腐或豆漿等成品,打黑豆則製成豆鼓或醬油等成品。
當時,機具尚未機械化,「豆鉸子」是將豆類去穀的實用工具。所謂的「豆鉸子」是將一支約6呎長的竹竿頂端鑽洞,然後於孔洞之間栓塞類似木釘的卡榫,而預留較長卡榫的一端,再插置一節約2呎的短小竹筒栓緊,形成長竹竿頂端懸掛一個可轉動的短竹筒支農業器具;運用的原理是藉由甩動竹竿的巧勁,使用槓桿轉動前端的短竹筒,落下的平面即可將豆子打出來。這一個看似簡單的器具,卻蘊藏前人的智慧。
每當豆子打出來之際,也伴隨許多殘屑於周遭,此刻農家女即用畚箕從地上撈起,另名同伴即用米篩於下方承接,由於在半空中傾倒,大自然的風力順勢帶走半空中飄下的雜物;若當風力不足,農家們還會製作人工風力,用風扇將殘屑挑出。
6呎長的豆鉸子重量對婦女而言並不算輕,要舉起它並熟練地是用更需要技巧;打完豆子後固然精疲力竭,但粒粒飽滿的豆子去讓農家門滿心喜悅與滿足。如今:在機械化後,豆子已改用機器去莢,打豆子的景象已不復見於今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