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器不支援JavaScript,於網站內進行任何查詢操作必須要手動清除文字方塊內的預設文字否則將會以預設文字為條件進行查詢(預設文字是為了符合 3A 標準)
您的瀏覽器似乎不支援JavaScript語法,但沒關係,這裡的JavaScript語法並不會影響到內容的陳述, 如需要選擇字級大小,IE6請利用鍵盤按住ALT鍵+ V → X → (G)最大(L)較大(M)中(S)較小(A)小,來選擇適合您的文字大小, 而IE7或Firefox瀏覽器則可利用鍵盤 Ctrl + (+)放大(-)縮小來改變字型大小,如需要回到上一頁可使用瀏覽器提供的 Alt+左方向鍵(←) 快速鍵功能,列印可使用瀏覽器提供的(Ctrl+P)功能。
跳到主要內容
:::
網站導覽
快速查詢
網站導覽
藏品查詢
分類瀏覽
典藏精選
作者瀏覽
圖像申請
典藏加值
藏品小故事
聯絡我們
我要捐贈
選擇查詢類別
全部類別
手稿
多媒體
其他
信札
書畫
報紙
期刊
圖書
器物
攝影
:::
藏品資訊
回上一頁
列印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使用瀏覽器列印功能進行列印基本資料。
主要名稱:
我見到的:北京廣播學院
成文日期:
不詳
類別:
手稿
作者:
尹雪曼
原件與否:
原件
藏品層次:
單件
數量單位:
5張共5頁
尺寸大小(長*寬*高):
29.7*21cm
數位化類別:
影像(圖片)
是否數位化:
是
關鍵詞:
尹雪曼│北京廣播學院│中國傳媒大學|傳播媒體|曾慶瑞
典藏單位:
國立臺灣文學館
摘要:
本筆資料記述作者於民國八十五年(1996)七月訪問北京廣播學院的經歷與觀察。北京廣播學院自成立以來,發展為中國最具規模、學科最全的廣播電視高等學校。學院設有多個系所,培養廣播電視各類專業人才。院長劉繼南、副院長黃勇、趙玉明、王紀言、教授曾慶瑞、張頌、趙遐秋等人,都是學有專精的教育家。其中曾慶瑞、趙遐秋夫婦合編「臺港澳與海外華文文學精讀文庫」,收有尹雪曼《變調的結婚進行曲》,曾慶瑞〈尹雪曼的文學世界〉附於書末,作者認為相關研究批評相當公正客觀。末段肯定該學院隨著改革開放,積極參與國際交流,未來在中國廣播電視事業中將大放異彩。(文/李京珮)
其他說明:
1.本筆資料5張共5頁,書寫於300字中央日報百年來中國文學學術研討會專用稿紙。
2.尹雪曼(1918-2008),本名尹光榮。
3.第1頁標題下有作者署名。
4.本筆資料有修改增補痕跡。
5.劉繼南(1939-),中國教育家、學者。
6.黃勇(1949-2023),中國學者。
7.趙玉明(1936-2020),中國教育家。
8.王紀言(1949-),中國新聞工作者、學者。
9.曾慶瑞(1937-),中國學者、作家。
10.張頌(1936-2012),中國學者。
11.趙遐秋(1935-),中國學者、作家。
印記/簽名:
第1行下方有尹雪曼簽名。
提供者:
方荷
登錄號:
NMTL20160260197
-相關藏品-
主要名稱:琦君出席第一屆全國...
主要名稱:食「淡」
主要名稱:對父親的懺悔與哀思
主要名稱:哀哉,人!
主要名稱:來自亞美利加的顧問...
主要名稱:我看「阿Q」—看復...
主要名稱:第三章報導文學的寫...
主要名稱:「末代皇帝」的缺失
主要名稱:從我幼年時期的兩則...
主要名稱:李霞生贈尹雪曼八十...
主要名稱:春天的歌
主要名稱:「沒有做不到的事,...
主要名稱:向我們的黨魁致敬—...
主要名稱:嚮往一份「簡餐」似...
主要名稱:文明與垃圾
主要名稱:文星 14卷3期 ...
主要名稱:第五章小說的寫作
主要名稱:出書難
主要名稱:來自北京的文學信息
主要名稱:蘇雪林與郎靜山
主要名稱:今天的婚禮,精神何...
主要名稱:學生,學「生」?
主要名稱:少一點打打殺殺
主要名稱:尹雪曼呈社長之簽呈
主要名稱:「文藝」終於有「家...
主要名稱:「我不失望」
主要名稱:「台北不是暴發戶」
主要名稱:諤諤一士—讀「韓濤...
主要名稱:胡說!
主要名稱:琦君出席第二屆全國...
主要名稱:問蒼茫大地,誰主浮...
主要名稱:「老大」:從台塑「...
主要名稱:「媽媽經」
主要名稱:無題名:在「阿狗文...
主要名稱:其必「慎於始」乎!...
主要名稱:第四章散文的寫作
主要名稱:不要「愚愛」
主要名稱:非為遊山玩水而去:...
主要名稱:也當它是「陣痛」吧!
主要名稱:從宗教想起
主要名稱:總論 世界報業的發展
主要名稱:母親節感言
主要名稱:盧「太」愚乎?
主要名稱:琦君與尹雪曼、張曼...
主要名稱:大雪山小木屋驚魂記
主要名稱:中國的唐‧吉訶德
主要名稱:回歸自然
主要名稱:談茅盾之死與他的三...
主要名稱:隔靴搔癢
主要名稱:我看今年的獲獎散文
:::
地址:台南市700005 臺南市中西區中正路(湯德章大道)1號 | 電話:(06)2217201 | 傳真:(06)2217232 |
版權所有 Copyright by National Museum of Taiwan Litera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