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逢顯
工藝類
登錄號:M_1_022
陳逢顯(1955-),出生於臺北市,稻江高中美工科畢業,服役後考入中央銀行所屬的中央印製廠,負責在製版部專門雕刻印鈔票用的鋼版,接觸雕刻鋼板用的特殊工具,在閒暇之餘,用雕刻鋼版的鋼針「刻畫」五角錢幣大小的山水畫,自此投入毫芒雕刻領域,數十年如一日。1990年代多次於國立國父紀念館舉辦展覽,並應邀創作多件國父主題作品,本件為其中之一,內容取材自國父紀念館《國父畫紀》。
出處:國立國父紀念館藏品描述資料,2019。
參考資料:陳逢顯| 毫芒雕刻館www.miniature.org.tw/home.html,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瀏覽時間:2019/12/19。
陳逢顯(1955 -),臺北市私立稻江高級商業職業學校廣告美術科,學習美術和 工藝技法,尤其專精素描和油畫。服役期間,陳逢顯在營部協助文書工作、布告 欄布置和製作道具,退伍後在1981 年進入中央印製廠任職,負責雕刻印製鈔票 的鋼板,陳逢顯對這項藝術感到震驚,並在工作期間練就雕刻工藝,便另闢蹊徑 而在1981 年開始鑽研毫芒藝術,受邀俄羅斯第一屆世界國際書法展,之後到美洲、歐洲展出,1999年成立雕刻社推廣毫芒雕刻。 陳逢顯投身創作四十餘年,類型包括微雕、微刻、微型書、微型畫、微塑和磚雕; 創作媒材包括昆蟲、沙粒、米粒、竹、木、玉石、緞帶花、針線、樹脂、陶瓷、 金屬、指甲、火柴棒、芝麻、牙線等,藝術手法除雕刻以外,也包括書法、素描、 油畫。 1990 年代陳逢顯多次於國父紀念館以國父事蹟主題作展覽,此作品為國父傳鍛 帶花系列之一,東西文化王霸之爭,清末西方文明湧入,思維的取向。 牡丹花由岩石下奮力長起,在極限壓力下不斷往上的目標前進,也在東西方文化 的和而不同下的和諧。
出處:陳宏勉,國立國父紀念館藏品描述資料,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