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首頁 > 藏品資訊
:::
藏品資訊
中山樓之春藏品圖,第1張
中山樓之春藏品圖,第2張
中山樓之春

周澄

水墨畫

登錄號:D_5_188

  周澄(1941-),字蓴波,堂號「鏡秋書屋」、「居山堂」,宜蘭羅東人。1954年入頭城「八六書畫會」,從康灩泉研習詩書,為書畫會中年紀最小的會員。1961年考入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藝術學系,寓江兆申龍泉街宿舍「丐山樓」,研習書畫篆刻並讀史書詩詞至1962年,再隨侍江兆申於濟南路「小有洞天山房」。1963年獲藝術系系展篆刻第一名,並拜入江兆申「靈漚館」門下成為大弟子。畢業後為鑽研金石,又入王壯為「玉照山房」勤習篆刻。
  周澄於金石書畫創作上經常獲獎,1964年獲鯤島畫展山水畫第一名,1974年以〈蓴波鐫石〉獲第七屆全國美展篆刻第一名,1981年獲臺灣省文藝作家協會第四屆中興文藝創作國畫獎章,11月獲中山學術文化基金董事會七十年度中山文藝創作獎「篆刻類」及吳三連文藝獎基金會第四屆吳三連文藝創作獎「國畫類」。
  周澄的繪畫創作,在江兆申門下承襲歷代名家傳統筆墨根基的勤力鍛練,涵泳豐碩典籍詞章的內蘊,實踐行萬里路的寫生,形成渾厚秀雅兼具的自我風貌。書法則由父親啟蒙,隨康灩泉奠基,得江兆申親授,不論篆隸楷行,皆有深厚功力。篆刻啟蒙於江兆申,從漢印入手,初以溫厚清麗為主,又從王壯為精研,鐵筆縱橫,蒼勁古樸,其邊款得力於書法造詣,功力深湛。
  此幅〈中山樓之春〉,以寫生手法眺望宏偉瑰麗的中山樓,並以蒼松、碧竹、紅桃、翠巒表現出陽明山春天的蓊鬱豐茂;筆清墨潤,敷色嫻雅,樓前山徑上三五成群的遊客與槎枒上或飛或棲的雀鳥點綴,更使畫面充滿盎然生機。
  「中山樓」因位於硫磺區內,地熱逼人,且土質軟硬混集,石方、淤泥雜聚,加以當時建築機具簡陋,倍增工程進行之險阻,幸賴全體施工人員的排除萬難,自1965年10月2日興工至1966年11月6日峻工,僅耗時1年1個月又4天,工期之短,創下空前紀錄,並成為全世界罕見之硫磺坑上建築。中山樓以中國宮殿式建築藝術為藍本,依山而起、依勢而建,為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期間所興建最具代表性的建築物,也是見證臺灣民主憲政發展歷程的所在地,深具歷史意義。中山樓於1986至2012年間隸屬國立國父紀念館,本件是2006年為中山樓啟用40週年「中山樓百景美展」所作。
出處:熊宜敬,國立國父紀念館藏品描述資料,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