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首頁 > 藏品資訊
:::
藏品資訊
五月遊鯨藏品圖,第1張
五月遊鯨藏品圖,第2張
五月遊鯨

林金標

油畫

64 x 49 cm

登錄號:F_2_086

  林金標(1962-),出生於臺灣宜蘭,畢業於法國巴黎第八大學造形藝術研究所,中國文化大學美術系教授,舉辦個展十餘展、國內外聯展數百回。林金標的作品本源於超現實主義(Surrealism),卻沒有超現實主義裡最重要的潛意識和夢境等元素,有的話應該是接受基里柯(Giorgio de Chirico)形而上繪畫(Pittura Metafisica)所言:「通過繪畫來構築新物體的形而上心理」的學說影響。這種風格有如美學家詹明信(Fredric Jameson)所辯護的「沒有潛意識的超現實主義」,早已溢出超現實主義與現代主義(Modernism)的範疇,進入到「後現代主義」(Post-modernism)的語意中。
  林金標的作品在法國留學之後發展出一系列的洞窟系列作品。洞窟系列是回溯人類文明史、回到人類的過去,「岩石」一直是林金標作品中主要的元素:由「岩石」原本的自然意義,到擬人化、象徵式的表現。從中國山水畫中的人文精神,到西方岩刻美術史的回溯,使本為自省式的小品創作,擴展至較寬廣的內容和多種可能的主題。在時間、空間上,貫穿古今、包容四方,並引用出了歷史主題的探討和岩石洞窟的冥想。洞窟是原始人類穴居生活的場域,也是啟蒙文明之所在,以陰暗的岩洞為場所(神祕而不安),漂浮、尋覓的鯨(人之象徵),在回溯岩畫(歷史過程)的同時,循著光的出口,正是反映今日人類心靈普遍缺乏安全感和尋求安定的心理,在回溯歷史中,得到新生的力量。〈五月遊鯨〉畫面中使用了類似岩刻的文字,岩壁上面刻寫著「五月」的東方元素字眼,用遊鯨、洞窟來呈現空間的轉折。構圖上帶有平面感跟空間感的拼接組合,延續洞窟系列的作品,以鯨魚象徵人類(同為哺乳類,在物競天擇之下,不間斷地一直留存至今)遊走壁畫和岩刻字樣之間,如是表達了回溯人類的文明史一般。同時,鯨魚造型也相似於台灣形狀,除了象徵人類也影射台灣的前途,不管在經濟、政治等,期能在黑暗洞窟中循光找尋出路,「五月」是象徵東方文明的聯結,同時也與臺灣的聯結。
出處:林金標,國立國父紀念館藏品描述資料,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