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小燕
油畫
登錄號:F_4_051
黃小燕(1965-),出生於臺灣桃園,1988至1997年間旅法,1993畢業於巴黎國立高等裝飾藝術學院ENSAD空間藝術系繪畫組,任教於國立臺灣藝術大學美術系,著有《藝術散步-旅法藝術家攝影訪談錄》、《以巴黎為藉口》、《浪人秋歌 張義雄傳記》等書,創作繪本《春天在哪兒呀?》、與作家簡媜合作繪本《跟阿嬤去賣掃帚》,翻譯法文小說《十九秒》、《晚安,親愛的王子》。
創作自述:
抽象繪畫對於我而言,是那些無法回頭的青春,然而隨著歲月的沉澱,青春已遠,留下來的是在畫面上層層堆積的時間灰燼,我的青春無法揮霍,因為極其珍貴所以只能用來緬懷。
我們是否可以藉著作家文藝上的詮釋,更理解以及更開闊的去欣賞視覺繪畫裡關於速度的命題。或是僅只是觀看畫面去揣測畫家經歷了長時間的醞釀,終究一揮而就;或是僅就畫面意境去感受時間緩慢地流淌,我的作品除追求意境上的簡約淡薄、安靜深邃之外,更多的是希望達到視覺上的「慢覺」感,如同分針時針秒針的行進速度,如果人世間只有這三種繪畫速度感,那麼我寧願是時針,它在人類無法察覺的狀態下,靜靜而緩慢地行走著,驀然回首已經過了數甲子(這是隱喻),隱喻也是文學或視覺藝術畫面上的「慢」。而此件作品「瞬間日光」真的只存在於千分一秒的瞬間嗎?抑或是存在每個人類心中的日光畫面,當「日光」存在於人類的共同回憶裡,那麼離「永恆」亦不遠了。
畫中的隱喻,是否可以用主題、色彩,或是符號,在平面的空間裡夾藏一些在畫面之外的隱喻。除了單純的具象符號之外,色彩明度的對比,造型比例的幫襯,或是如同時間在空氣裡微微發出刮擦聲的鉛筆線條,予我而言都足起建構出畫面裡另一種深層的詩意。在當代的藝術創作裡,一切都有可能。此時除了在畫布上展現,文字裡所描述的詩意之外,影像與空間複合媒材的各種呈現方式,正逐步遞換詩意的當代概念。
畫畫,也是蓋教堂,那是建造心靈的教堂。我總是在畫面中追求一種安靜的華麗,因為如生命、如聖堂一般,完全的安靜之後,會看到從彩色鑲嵌玻璃灑下的陽光底下飛舞的塵埃,也因為這些如同生命痕跡的塵埃,逐漸累積出某種無法返身回顧、如同逝水年華一般的蒼涼感。
出處:黃小燕,國立國父紀念館藏品描述資料,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