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蒼松
攝影
29 x 43 cm
登錄號:H_4_27
張蒼松(1954-),出生於臺灣臺中后里,「東京寫真專門學校」報導攝影/藝術組畢業,師承丹野章及森山大道。歷任「臺北攝影節」總幹事、國立臺灣美術館「臺灣攝影史」研究專案主持人、「國家攝影文化中心」諮詢與典藏委員。
1993年,張蒼松出版第一本著作《人間有情》,其信念為「結合報導文學和報導攝影,映現身處困阨的人性之美」,多年來不忘初心,以社會參與自許,長年刻記精神病院、九二一大地震、樂生療養院、多元性別平權及池上農村等專題。
建構臺灣攝影史的基調上,陸續於史博館、北美館、臺博館策展及編輯其專書,並為紙媒書寫「攝影家映像館」專欄,等同蓄積創作不輟的能量與知識系統,驗證了「開拓策展與論述經驗,不啻一個創作者自我實現的養分」。
1994年張蒼松前往臺東縣延平鄉桃源村,以報導攝影紀錄白光勝牧師帶領族人設立「布農文化發展協會」,戮力於建教堂、編刊物、辦教育,召喚布農青年返鄉;本幅攝影作品〈布農青年〉的背景為桃源村採粗放農耕,年輕人不得不出外謀生,張蒼松以率真的肖像攝影、以及一直以來親自沖放的黑白照片刻畫年輕的生命力,為當時的部落青年留下一個生動的時代影像。
本幅作品發表於2000年「臺北國際攝影節」,為2000年國立國父紀念館中山國家畫廊「從傳統攝影到數位攝影」展品之一,當年張蒼松註記其創作理念:「多元攝影創作風起雲湧,我為之感動,但不為所動,畢竟以人為本的報導攝影不會式微,到了駕鶴歸西時,正是我把報導攝影發揮到極致的那一刻。」
出處:國立國父紀念館藏品描述資料,2020。
校訂:張蒼松。
藏品描述-授權標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