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聚落|產業發展|文獻刊物
策展論述
臺灣為拓展對外貿易、吸引工業投資、引進最新技術及就業紅利,設置工業區,從1963年5月行政院修訂「獎勵投資條例」增設加工出口區,並制定「加工出口區設置管理條例」,1965年1月30日公告施行,並於台中港中島區及高雄加工出口區,成為全世界首創的加工出口區。當時臺灣缺乏資金與技術,但勞動人口數量逐漸增加,所以成立初期高外資及高勞力密集產業為主,產業大宗為加工、代工品。產業聚落於1966年至1976年,以消費性電子及其零組件、成衣及服飾等傳統製造為主、1977年至1986年,產業仍以製造業為主,惟代工方向從低階產品轉變為中階產品。1986年後更隨著臺灣產業結構轉型與區域擴張,產值轉變至科技產業與中高階關鍵電子零組件,並結合貿易產業,2005年後以高附加價值產業為主要※而外補充:同時期國際上,北美墨西哥也有成創建加工出口區的產業模式。
回到現今,區域產業已更名為經濟部產業園區管理局所轄科技展業園區,創建時期為記錄創建及保存歷程,加工出口區區(今:產業園區)官方則自行出版加工出口區簡訊,勞博館於籌備處時期則向則向該機關索取合訂本資料,考量時間歷程較常且面臨機關不同改組等,將出版資料整理如下:
加工出口區「簡訊」於1965年12月創刊,採用月刊模式出版,出版單位為加工出口區管理局,於1997年11月停刊。
加工出口區「區刊」於1972年6月1日創刊,採半月刊模式出版,出版單位為從業人員服務中心,於1997年11月停刊。
加工出口區「月刊」(兩者合併)於1997年12月重新出版,採月刊模式出版,於2022年12月停刊。
2021年4月起更名為產業園區月刊,從2023年該為雙月刊模式出版。
上述刊物出版一路為政府機關,描述著不同時期高雄加工出口區聚落,刊物內容除有產業發展的視察脈動,亦有勞動者面對工作之外或廠內外的日常,紀錄每個時期個人或集體的生命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