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謝素梅
其他貢獻者:讓-盧•馬耶魯斯合作製作 In collaboration with Jean-Lou Majerus
文物分類:藝術類\複合媒材
媒材:噴墨輸出裱於鋼板、玻璃
年代:2015
尺寸描述:照片:147×118×0.08cm×2, 玻璃:100×100×1.9cm×2
藏品描述:出國駐村是許多藝術工作者在創作生涯中,一段能夠豐厚其創作能量的重要旅程。謝素梅2015年曾至羅馬法蘭西學院梅迪奇莊園(Villa Medici)駐村,由於無法即時地將當下的見聞轉譯成藝術作品,所以她先藉助攝影來凝結當下映入眼簾的視野,作為日後的創作素材。《池塘》就是由其中一個在羅馬駐村時吸引她的畫面,轉譯而成的作品。
謝素梅將她拍攝的池塘照片,先以彩色噴墨打印方式處理,讓墨水直接噴射在紙張上顯色。謝素梅是利用噴墨打印的高度分辨率來呈現池塘裡各種水生植物精細複雜的構造,而這種效果可以讓照片中的植物看起來栩栩如生。接著是把照片裱於鋼板和玻璃中,製造出反射和折射感,重現羅馬後巷某靜謐花園裡的池塘中,水光倒映著天空的真實感。
謝素梅覺得深邃的池水倒映著天空,給她一種死亡的感覺。所以她將這件作品命名為《The Pond》。Pond這個字在劍橋英語辭典中的解釋是:an area of water smaller than a lake, often artificially made。謝素梅或許是想以「Pond」是人造的、比湖泊小等字義來隱喻生命的侷限與短暫。
但是謝素梅又認為池塘裡色彩斑斕、根莖盤錯、努力向上生長的植物卻又帶給她生生不息的感覺。這種矛盾,甚至是對立的感覺,一直是謝素梅慣常採用的創作策略,同時也是謝素梅中英混血背景,一直都在面對東西方文化與價值的矛盾與對立,以及學習如何取得平衡的人生映照。
《池塘》是謝素梅繼2009年的《滴血的工具》後,又一件探討死亡與永續的作品。《池塘》雖然是在探討生與死這個嚴肅的課題,但是擅長處理矛盾與對立的謝素梅再次藉由現代科技讓內容物變得亮麗繽紛,並以玻璃和鋼板的折射效果所營造的水光倒映真實感。作品完全沒有玻璃和鋼板等現代科技產物的冰冷感覺,反而透過科技讓場域充滿著寧靜與優雅的氛圍,引導觀賞者仔細地去品韻作品中深具詩意與人性的意味。(撰文|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副教授、臺灣藝術史研究學會研究員 張純櫻)
登錄號:04932
典藏單位:高雄市立美術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