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藏品資訊
龍嘯太虛
登錄號:08400023的圖片(084000230000.JPG)(CC BY-NC),第1張,共3張
CC BY-N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圖檔加入下載清單圖示
登錄號:08400023的圖片(084000230000.JPG)(CC BY-NC),第1張,共3張
登錄號:08400023的圖片(084000230001.JPG),第2張,共3張
登錄號:08400023的圖片(084000230002.JPG),第3張,共3張
楊英風
藝術類\雕塑
1994
不銹鋼
國立臺灣美術館
08400023
楊英風台灣宜蘭人,曾先後求學於日本東京美術學校 (現東京藝大)建築系、北平輔仁大學美術系、國立師範大學藝術系,並於1960年代前往義大利國立羅馬藝術大學雕塑系學習研究。曾任國際造形藝術協會中華民國代表、中華民國空間藝術協會常務理事、台北市建築藝術學會理事長,曾任教國立台灣藝術專科學校、文化大學、淡江大學,銘傳大學等。

1943年就讀於東京美術學校建築系時,受到吉田五十八老師的影響,在回到北平輔大就讀時,研讀中國古籍、太極拳與探訪雲門石窟等,領略思索中國文化的精神。在義大利旅居三年的經驗,促使楊英風對於東西文化有更深的體會,中國傳統文化內涵與美學觀開始成為他創作雕塑的重要元素觀念,並以不繡鋼材質為東西文化融合提出一種可能性的嘗試,在其作品中常以「龍」、「鳳」等象徵圖騰來傳達中國文化的精神。

作品《龍嘯太虛》即以流暢、柔軟的帶狀線性變化,顛覆了人們對金屬材料堅硬的既有概念,也營造出翻騰長仰、氣勢高昂的態勢。除此之外,他借不鏽鋼明亮華麗的鏡面感特質,由柔軟、曲折的造型;將其四周林木、草地的大自然之美,幾經翻轉全然攝入其中,使之具有無限變化的色彩與景物。
出處:陳達芬,國立臺灣美術館典藏詮釋資料,2012。
楊英風(1926-1997)生於宜蘭,其創作生涯在版畫、雕塑、景觀等方面均有所涉獵,為追求「天人合一」的景觀藝術家。生長於富裕家庭,嚴謹的家風㐀就楊氏沉穩的性格,1940年楊氏於北京 就讀日語中學,受西畫老師淺井武和雕塑老師寒川典美啟發而種下愛好藝術的種子。1944年考取 日本東京美術學院建築科,跟隨建築大師吉田五十八(1894-1974)與朝倉文夫(1883-1964)學習,深入了解東方建築結構的精神、原理與紮實的雕塑技巧。1946年日本戰亂頻繁,楊英風返回北京參加京華美專的西畫研究班學習,同年他前往山西大同雲岡石窟一遊,感受到極靜、極簡的東方美學,影響其日後雕塑作品精神性的強調。1947年楊氏返臺,在「臺灣省立師範學院」(今「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的勞作圖畫科接觸黃君璧(1898-1991)等國畫名家,西畫方面則有廖繼春(1902-1976)、李石樵(1908-1995)指導,從油畫、水墨、版畫到雕塑皆有留下作品,並多次入選「全省美展」與「臺陽美展」。1953年,楊氏返回宜蘭,擔任《豐年》雜誌的編輯,為此他創作了一系列農村的雕塑、插圖與漫畫,對臺灣土地有了更深刻的了解。1953至1955年間,受雲岡石窟之佛像影響,楊氏的雕塑轉為簡化、拉長的頭像形式,並將中國殷商的銅器服飾和佛雕手法融入㐀形中,強調無我、包容和寬宏的氣度。1962年,楊英風參與「五月畫會」展出,並開始嘗試將中國的書法線條融入雕塑中,藉由線條的遊走,建構意象式、可穿透之迴旋空間。1964年楊氏旅遊義大利時,推動「中國現代畫展」聯展,展現了中國在現代藝術上的實力。1966年自義大利返臺後,花蓮秀麗山水激發其靈感,開始利用大理石的色澤變化建構一系列的山水雕塑作品,表現山石肌理的鬼斧神工。1970年後,楊氏投入環境景觀設計的開創事業,參與公共空間的環境規劃,而不鏽鋼即成為楊氏最常使用之媒材,他通常以單片鋼材裁剪成形,再一片片焊接為立體㐀形,許多地點皆可見其大型景觀雕塑作品,此階段作品並非單純形象的再現,而是將文化符號的觀念具象化,如:日、月、光華或龍、鳳、太虛,以生態為關懷,並富有哲學的饒思。
出處:黃歆,國立臺灣美術館典藏詮釋資料,2019。
已瀏覽清單
藏品(長花厚殼樹)的圖片
藏品(班兵)的圖片
藏品(奔流(三○))的圖片
藏品(湖海詩傳卷一)的圖片
藏品(臺灣警備總司令部編印空襲防護須知手冊)的圖片
藏品(〈華西街〉)的圖片
藏品(條紋蛙鳚)的圖片
藏品()的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