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希周
藝術類\書法
1870
墨、紙本
國立臺灣美術館
08600052
釋文:
1.
日影上柴扉,仙人跨鶴歸。洞門猶未掩,不管是和非。採藥入山深,雲氣滿衣襟。蒼松青夾道,餘籟韻幽琴。行徧青山但見松,不知何處一聲鐘,寺門幽𨵙僧三兩,兀坐蒲團制毒龍。
2.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湧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3.
迴車駕言邁,悠悠涉長道。四顧何茫茫,東風搖百草。所遇無故物,焉得不速老?盛衰各有時,立身苦不早。人生非金石,豈能長壽考?奄忽隨物化,榮名以爲寶。
4.
聞之,端揆者,百寮之師長;諸侯王者,人臣之極地。今僕射挺不朽之功業,當人臣之極位,豈不以才為蓋世,功冠一時?(漏書‘挫思明跋扈之師,抗回紇無厭之請,’)故得身畫淩煙之閣,名藏太室之廷。(漏書‘籲!足畏也。然美則美矣,而終之始難。’)故曰滿而不溢,所以長守富也。
款題/印記:
1.
款書:紫清侍者品道人錄鸞詩。
鈐印二:林希周印(白文)、心濂(朱文)。
2.
款書:庚午小春,林希周習篆。
鈐印二:林希周印(白文)、心濂(朱文)。
3.
款書:心濂希周。
鈐印二:林希周印(白文)、心濂(朱文)。
4.
款書:品道人心濂書。
鈐印二:林希周印(白文)、心濂(朱文)。
(出處顏真卿與郭樸射書)
出處:國立臺灣美術館典藏詮釋資料,2016。
林希周,生於道光26年(西元1846年),卒於宣統元年(西元1909年),約活動於清光緒到日治年間,祖籍福建泉州人,原名蓮水,字心濂,號香渠。其祖先因同治元年(西元1862年)爆發的戴潮春事件隨軍赴臺,後定居於竹塹城。林希周曾於光緒20年(西元1894年)考中舉人,並曾任竹塹城衙門師爺,擅長花鳥畫和書法,書畫家范耀庚即曾受其指導,惟作品少有傳世。
出處:馮勝宣,國立臺灣美術館典藏詮釋資料,2024。(參考資料:後代家屬第26代張林麗雲女士及第27代林華煒先生等提供、國立清華大學「竹塹故事-設治三百年.文治兩百年」文物展文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