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藏品資訊
作品384
登錄號:08800583的圖片(088005830000.JPG)(僅限公開瀏覽),第1張,共1張
僅限公開瀏覽   
李仲生
藝術類\水彩畫
水彩、 紙本
國立臺灣美術館
08800583
李仲生(1912-1984)1949年來臺,於臺北安東街開設畫室,致力於前衛藝術的教學與推動,李氏來臺初期對於西方理論的發表與引介,促使眾多學生前往其畫室學習,他強調創作的個別性,提倡「個人之繪畫語言」,重視創作者的獨自面貌,他曾說:「抄襲模仿既不能成為學習藝術的途徑,更不可能成為藝術本身。」
《作品384》縱橫交錯的線條,深與淺的色彩彼此交織,顏料隨興地流動、暈染而產生豐富的顏色層次。李氏善用材料水分的隨機性,淋漓盡致地書寫、揮灑或是滴流,使畫面呈現輕快的節奏感。他「以拙代巧」,重視像孩童式的塗鴉手法,並以細膩的細線條於畫面中奔走,呈現戲劇性的張力構圖。畫面乾溼交錯的筆觸與刷痕,塗、抹、點或畫,使白、黑與藍色糾結與交織,黑色的色塊猶如一道高牆,挑動著觀眾的末梢神經。李氏以無限、豐富的想像力,讓觀者去體會「毀滅」與「創造」的律動法則,並賦予畫面宇宙象徵性及生命的形而上意涵;在流動的線條與筆觸交錯中所留下的空白縫隙,具有象徵性與暗示性的東方神秘感,等著觀看者去冥思與解答。
出處:彭康家,國立臺灣美術館典藏詮釋資料,2019。
李仲生(1912-1984)出生於中國廣東,一生與東亞的動盪史重疊,但其畢生致力探求現代繪畫,受藝術的啟蒙略可分為三階段。首先,李仲生自幼便隨父母悠遊於文藝書香之間,在課餘時間向父親學習水墨書法,啟蒙李仲生對於美術的興趣。中學畢業後進入第二個重要階段,1929至1931年於廣州美術學校學習寫實畫風,隨後轉往上海美專繪畫研究所進修,並參加提倡現代繪畫的「決瀾社」。第三個重要啟蒙時期則是在1932至1937年留日期間,於「前衛洋畫研究所」學習,參與「二科會」、「黑色洋畫會」等前衛藝術團體,向藤田嗣治(Léonard Tsuguharu Foujita, 1886-1968)等日本重要前衛藝術家學習,嘗試超現實主義(Surrealism)風格的作品,並逐漸構築自己的抽象繪畫理論,第二次中日戰爭爆發,回到中國任教,而後隨著國民政府,帶著豐厚的現代藝術經驗來到臺灣開設私人畫室,從事現代藝術教學。李仲生曾自言:「我的作品風格是揉合了『佛洛伊德思想』與『抽象思想』的,富『精神語言』和『心理語言』的現代前衛作風。」他將抽象繪畫視為精神空間之寄託,以顏料筆墨為體,將自我投入其中,並揮灑於畫布上。突破傳統媒材的運用亦是其前衛作風的實踐,部分水彩作品以膠帶等複合媒材拼貼於畫面,不僅透過文字引介西方拼貼藝術,也躍身親試筆墨之外的媒材。此外,以原子筆作抽象素描亦為其重要作品:「當我們考慮到藝術現象時,不能完全否定了自然,不過在此場合所謂的自然,不單是自然界所有的東西」,如同其對「畫因(Motif)」的想法,素描也未必以描繪自然寫實物為宗旨。李仲生將專注一生的現代藝術,以「咖啡廳教學」以及現代抽象繪畫理論影響眾多臺灣重要藝術家,堅守「不得模仿」、「不得修改」的教學方式,引領學生探求自我風格,多位學生亦是「東方畫會」的主要成員,將領會之精神空間表現轉化為西方形式、東方精神之藝術號召。在自我實踐與教學之外,李氏大量引介國外現代藝術潮流與藝術家,並將自己的創作理念發表為文,也因此為臺灣藝術史界稱為臺灣現代繪畫之父。
出處:劉欣儒,國立臺灣美術館典藏詮釋資料,2019。
已瀏覽清單
藏品(新種岩螺)的圖片
藏品(中華詩壇雙月刊61期)的圖片
藏品(平和紀念東京博覽會滿蒙館與朝鮮館與臺灣館及外國館)的圖片
藏品(金龜子科)的圖片
藏品()的圖片
藏品(屋宅木構件)的圖片
藏品(玻璃片)的圖片
藏品()的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