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藏品資訊
作品1232
登錄號:08800996的圖片(088009960000.JPG)(僅限公開瀏覽),第1張,共1張
僅限公開瀏覽   
李仲生
藝術類\水彩畫
水彩、墨、紙本
國立臺灣美術館
08800996
李仲生(1912-1984)在論及抽象繪畫的創作觀念時,特別著重於「精神空間」的表現,他認為抽象繪畫在技術與材料上的表現,必須是不受限制且自由的,甚至「不論用任何塗法所塗出來的顏色,或者是由任何機械所造成的表面,都不能缺少作家所賦予的『造形生命』。」所謂的技法,也必須「與各家作家的體質發生緊湊的關係」,展現藝術家個性的表現。
《作品1232》,沾染黑色顏料的筆刷,在畫面左方,形成大面積上下左右移動的明顯痕跡,讓畫作呈現一股躁動、深沉的氛圍。鮮明的橘紅色,在留白處,如不經意般被劃出幾道線條軌跡,同時,另直接於黑色堆疊的色面上方,形成兩個略呈五角形的輪廓線條,恰好與右方空白處,另外衍生出的圓狀乾擦筆跡,以及畫面中,被以中空呈現的線條造形,形成虛、實的對應關係,亦賦予畫面奇異且多層次的空間感。橘紅色調亦在黑色的映襯下,顯得格外鮮明,與最後被快速塗抹於上的白色,形成失序卻又彼此調和的關係。李仲生於此作中,創造出既躍動,卻又沉鬱的情緒感受,如展現瞬息多變的內在心理狀態。
出處:楊佳璇,國立臺灣美術館典藏詮釋資料,2019。
李仲生(1912-1984)出生於中國廣東,一生與東亞的動盪史重疊,但其畢生致力探求現代繪畫,受藝術的啟蒙略可分為三階段。首先,李仲生自幼便隨父母悠遊於文藝書香之間,在課餘時間向父親學習水墨書法,啟蒙李仲生對於美術的興趣。中學畢業後進入第二個重要階段,1929至1931年於廣州美術學校學習寫實畫風,隨後轉往上海美專繪畫研究所進修,並參加提倡現代繪畫的「決瀾社」。第三個重要啟蒙時期則是在1932至1937年留日期間,於「前衛洋畫研究所」學習,參與「二科會」、「黑色洋畫會」等前衛藝術團體,向藤田嗣治(Léonard Tsuguharu Foujita, 1886-1968)等日本重要前衛藝術家學習,嘗試超現實主義(Surrealism)風格的作品,並逐漸構築自己的抽象繪畫理論,第二次中日戰爭爆發,回到中國任教,而後隨著國民政府,帶著豐厚的現代藝術經驗來到臺灣開設私人畫室,從事現代藝術教學。李仲生曾自言:「我的作品風格是揉合了『佛洛伊德思想』與『抽象思想』的,富『精神語言』和『心理語言』的現代前衛作風。」他將抽象繪畫視為精神空間之寄託,以顏料筆墨為體,將自我投入其中,並揮灑於畫布上。突破傳統媒材的運用亦是其前衛作風的實踐,部分水彩作品以膠帶等複合媒材拼貼於畫面,不僅透過文字引介西方拼貼藝術,也躍身親試筆墨之外的媒材。此外,以原子筆作抽象素描亦為其重要作品:「當我們考慮到藝術現象時,不能完全否定了自然,不過在此場合所謂的自然,不單是自然界所有的東西」,如同其對「畫因(Motif)」的想法,素描也未必以描繪自然寫實物為宗旨。李仲生將專注一生的現代藝術,以「咖啡廳教學」以及現代抽象繪畫理論影響眾多臺灣重要藝術家,堅守「不得模仿」、「不得修改」的教學方式,引領學生探求自我風格,多位學生亦是「東方畫會」的主要成員,將領會之精神空間表現轉化為西方形式、東方精神之藝術號召。在自我實踐與教學之外,李氏大量引介國外現代藝術潮流與藝術家,並將自己的創作理念發表為文,也因此為臺灣藝術史界稱為臺灣現代繪畫之父。
出處:劉欣儒,國立臺灣美術館典藏詮釋資料,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