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藏品資訊
月之祭-原作版畫集
登錄號:08800214的圖片(088002140000.JPG)(僅限公開瀏覽),第1張,共11張
僅限公開瀏覽   
登錄號:08800214的圖片(088002140000.JPG)(僅限公開瀏覽),第1張,共11張
登錄號:08800214的圖片(088002140001.JPG)(僅限公開瀏覽),第2張,共11張
登錄號:08800214的圖片(088002140002.JPG)(僅限公開瀏覽),第3張,共11張
登錄號:08800214的圖片(088002140003.JPG)(僅限公開瀏覽),第4張,共11張
登錄號:08800214的圖片(088002140004.JPG)(僅限公開瀏覽),第5張,共11張
登錄號:08800214的圖片(088002140005.JPG)(僅限公開瀏覽),第6張,共11張
登錄號:08800214的圖片(088002140006.JPG)(僅限公開瀏覽),第7張,共11張
登錄號:08800214的圖片(088002140007.JPG)(僅限公開瀏覽),第8張,共11張
登錄號:08800214的圖片(088002140008.JPG)(僅限公開瀏覽),第9張,共11張
登錄號:08800214的圖片(088002140009.JPG)(僅限公開瀏覽),第10張,共11張
登錄號:08800214的圖片(088002140010.JPG)(僅限公開瀏覽),第11張,共11張
李錫奇
藝術類\版畫
1975
孔版版畫/絹版
國立臺灣美術館
08800214
李錫奇(1938-2019)出生金門,受到了學校與家人的支持,1955年進入臺灣省立臺北師範學校藝術科就讀,1957年李錫奇曾到臺北新聞大樓參觀東方畫會舉辦的首屆「東方畫展」,1959年與秦松(1932-2007)等人組成「現代版畫會」,1960年代中期,李氏成為「東方畫會」的重要活躍份子,更參與了「現代藝術季」(1966、1967)、「不定形藝展」(1967)、「七〇超級大展」(1970)。
蕭瓊瑞(1955-)曾說「畫家與詩人的結合,孕育了兩年後因美國太空人登陸月球而創作的『月之祭』系列」,由此探知了《月之祭——原作版畫集》的創作動機。呼應於登陸月球的事件,畫面中的圓形呈現出月球意象,同時結合了點、刷的筆觸,此些筆觸包覆、相應於高掛於上的月亮,透過筆觸疏密的安排,不僅使畫面帶有動態感,也表現出書法線條的意象。此外,詩人與畫家的結合是切入該系列作品的另個面向:1950年代末期臺灣現代繪畫運動,詩人的文藝脈絡與畫壇緊密地結合,而李錫奇的太太——古月(1942-)正是位詩人,她也為了《月之祭》系列作品寫下10首詩作。整體而言,《月之祭—原作版畫集》不僅脫胎於早期規整、樸拙的版畫,體現了詩壇與畫壇的相應相知,並且讓作為全球共同議題的「登月」,透過該作品得以觀察到臺灣如何接受、消化,使藝術作品成為載體的表現過程。
出處:陳嬿晴,國立臺灣美術館典藏詮釋資料,2019。
李錫奇(1938-2019)出生金門,1955年入「臺灣省立臺北師範學院藝術科」(今「國立臺北教育 大學藝術與㐀形設計學系」)就讀,其與現代藝術的深入接觸始於1957年在臺北新聞大樓參觀首屆「東方畫展」,1959年與秦松(1932-2007)等人組成「現代版畫會」,1964年與韓湘寧(1939-)赴日參加「第四屆東京國際版畫雙年展」,1960年代中期,李氏成為「東方畫會」的重要活躍份子。1966年與辛鬱(1933-2015)等人共同發起「現代藝術季」,是1950年代末的現代繪畫運動中,現代詩與現代畫結合的延續,而李錫奇與現代詩人的緊密連結也體現於其創作之中。1950年代至1960年代初,李錫奇主要從事「現代版畫」的創作,風格上強調平面性、線條性,具有「可複製性」特點,如:《山城》(1958);1964年《降落傘》系列利用降落傘布沾抹顏料,結合甩、打的肢體動作,在畫面上留下即興的紋理,使得此系列不再具備版畫的「複製性」特質;1965至1967年,《本位之一》(1966)、《戒賭》(1967)等皆使用現成物(Ready-made),將牌九、骰子等現成物放大尺寸、重新拼組後,使物件喪失功能性,「賭具被視為藝術品」則有模糊高低級藝術界線的意味。1960年代末《本位之三》(1968-1969)及「七〇超級大展」展出的裝置作品,共同之處在於注重時間性的表現,前者透過十幅連作的造形變化,呈現循環過程, 後者以蠟燭點燃至結束而成,過程具有表演性質。1970年代初期,「月之祭」是李錫奇與詩人古月(1942-)相輔完成的系列版畫,書法性的思考亦自此逐漸進入李氏的創作,往後《日記》、《時光形》、《頓悟》系列皆為此脈絡的延續。1990年代,李氏接觸到中國楚文化的漆器,成為 他創作漆畫的契機,《遠古的記憶》、《鬱黑》、《後本位》系列皆為漆畫的實踐之作。各階段創作的「變異」是窺探李錫奇藝術脈絡的重要途徑。此外,李氏亦為數間畫廊的主持者,致力於現代藝術推動與海外藝術家引介,填補1980年代美術館時代未/初來臨時的間隙,為畫壇注入新血。長期推動臺灣現代藝術運動的成就,也使他獲邀擔任總統府國策顧問,並於2012年獲頒國家文藝獎。

出處:陳嬿晴,國立臺灣美術館典藏詮釋資料,2019。
已瀏覽清單
藏品(五樓演講廳國際會議廳會議桌工程)的圖片
藏品()的圖片
藏品(1950至2006年臺灣常民生活)的圖片
藏品(自立詩壇)的圖片
藏品()的圖片
藏品(NULL)的圖片
藏品((P30-3正片))的圖片
藏品(褐駝海膽)的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