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仲生
藝術類\水彩畫
水彩、 紙本
國立臺灣美術館
08801185
假設人的生命史可以回應時代的思想,形成另一種歷史敘事,那李仲生(1912-1984)的作品便是臺灣正遭遇政治環境劍拔弩張之際,生存在中日戰爭至戰後白色恐怖的肅殺氛圍下的產物。就如他在創作自述裡揭示的繪畫立場:現代繪畫是反傳統的,因此李氏也反對西方自文藝復興迄印象主義期間的傳統繪畫。簡言之,他反對的是因學院主義過分重視自然形象的描摹,強調「再現」物體,而造成對個人創作表現性、獨創性的壓抑。
黑與白作為主色調,兩色與藍色混合,形成沉靜的灰藍色面,簡約中有無限的想像空間,此《作品1430》便是黑白兩色的對話之一。黑色雜揉白色形成灰黑,漸層的灰階讓黑白筆觸的交錯留下混濁曖昧的痕跡,李氏透過水分的掌握,讓濃淡不一的白如同煙霧,呈現隱約的流動感。整體結構上,狂亂的黑從左方席捲而來,除了滴流的線條之外,平行刷出片面的樣態,帶點彎曲的弧線,舖蓋的純白色留下濃厚的足跡。混雜交錯的筆線引領觀眾的視線,沿著不同路徑恣意流淌,畫面蘊藏了傳統筆墨裡的氣韻與李氏個人創作的獨特性。總體而言,李氏在畫作中保留傳統墨彩熟悉的濃淡、輕重掌控方法,雜揉現代藝術的觀念,掌控筆線的多與少、快與慢的抽象表現,藉此吐露在嚴峻現實當中的難言之隱。
出處:徐翌婷,國立臺灣美術館典藏詮釋資料,2019。
李仲生(1912-1984)出生於中國廣東,一生與東亞的動盪史重疊,但其畢生致力探求現代繪畫,受藝術的啟蒙略可分為三階段。首先,李仲生自幼便隨父母悠遊於文藝書香之間,在課餘時間向父親學習水墨書法,啟蒙李仲生對於美術的興趣。中學畢業後進入第二個重要階段,1929至1931年於廣州美術學校學習寫實畫風,隨後轉往上海美專繪畫研究所進修,並參加提倡現代繪畫的「決瀾社」。第三個重要啟蒙時期則是在1932至1937年留日期間,於「前衛洋畫研究所」學習,參與「二科會」、「黑色洋畫會」等前衛藝術團體,向藤田嗣治(Léonard Tsuguharu Foujita, 1886-1968)等日本重要前衛藝術家學習,嘗試超現實主義(Surrealism)風格的作品,並逐漸構築自己的抽象繪畫理論,第二次中日戰爭爆發,回到中國任教,而後隨著國民政府,帶著豐厚的現代藝術經驗來到臺灣開設私人畫室,從事現代藝術教學。李仲生曾自言:「我的作品風格是揉合了『佛洛伊德思想』與『抽象思想』的,富『精神語言』和『心理語言』的現代前衛作風。」他將抽象繪畫視為精神空間之寄託,以顏料筆墨為體,將自我投入其中,並揮灑於畫布上。突破傳統媒材的運用亦是其前衛作風的實踐,部分水彩作品以膠帶等複合媒材拼貼於畫面,不僅透過文字引介西方拼貼藝術,也躍身親試筆墨之外的媒材。此外,以原子筆作抽象素描亦為其重要作品:「當我們考慮到藝術現象時,不能完全否定了自然,不過在此場合所謂的自然,不單是自然界所有的東西」,如同其對「畫因(Motif)」的想法,素描也未必以描繪自然寫實物為宗旨。李仲生將專注一生的現代藝術,以「咖啡廳教學」以及現代抽象繪畫理論影響眾多臺灣重要藝術家,堅守「不得模仿」、「不得修改」的教學方式,引領學生探求自我風格,多位學生亦是「東方畫會」的主要成員,將領會之精神空間表現轉化為西方形式、東方精神之藝術號召。在自我實踐與教學之外,李氏大量引介國外現代藝術潮流與藝術家,並將自己的創作理念發表為文,也因此為臺灣藝術史界稱為臺灣現代繪畫之父。
出處:劉欣儒,國立臺灣美術館典藏詮釋資料,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