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藏品資訊
登錄號:09700132的圖片(097001320000.JPG)(僅限公開瀏覽),第1張,共4張
僅限公開瀏覽   
登錄號:09700132的圖片(097001320000.JPG)(僅限公開瀏覽),第1張,共4張
登錄號:09700132的圖片(097001320001.JPG)(僅限公開瀏覽),第2張,共4張
登錄號:09700132的圖片(097001320002.jpg)(僅限公開瀏覽),第3張,共4張
登錄號:09700132的圖片(097001320003.jpg)(僅限公開瀏覽),第4張,共4張
蕭勤
藝術類\陶藝
1993
陶土、樂燒
國立臺灣美術館
09700132
作品不大,紫釉是第一印象,也以此為名,蕭勤(1935-)說自己是"好色"的人,他的用色大膽,來自京劇、西藏密宗互補或對比色彩的啟發,每每造成視覺震撼。而這件案頭山水看似單色卻有濃淡件層的變化,別具一格。創作時利用黏土濕軟特性,以工具做出凹壑、抓痕及生命之圓等肌理。釉藥厚薄經鍛燒形成漸層效果。無預期的走釉露出部分土坯的底色意外成為作品表面效果之一,上方作者簽名線巧妙地成為作品的一部分,饒富趣味。
出處:沈東寧,國立臺灣美術館典藏詮釋資料,2020。
蕭勤(1935-)出生於上海,1949年來臺。1952年,就讀於「臺灣省立臺北師範學校藝術科」(今「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藝術與㐀形設計學系」)期間,經同學霍剛(1932-)介紹進入李仲生(1912-1984)畫室學習。在李仲生指導下,研究馬諦斯(Henri Matisse,1869-1954)、杜菲(Raoul Dufy,1877-1953)、米羅(Joan Miro,1893-1983)、克利(Paul Klee, 1879-1940)等藝術家。1950年代,蕭勤的創作風格,可見到用中國書畫白描線條描繪的具象人物,亦可見到米羅式的符號構成,同時他也以粉蠟筆製作「平劇人物」系列作品。1956年,蕭勤獲留學西班牙的獎學金,為「東方畫會」創始會員。在歐洲期間,蕭勤不僅積極引介歐洲當代藝術回臺,也推動臺灣畫家在歐洲的巡迴展。1959年,蕭勤定居米蘭,發起龐圖(Punto,又譯作「點」)國際運動,主張藝術應作為人的精神媒介,傳達靜觀與內省的思想。1960年代,蕭勤前往紐約,受到紐約藝壇當時盛行的硬邊繪畫(Hard-edge painting)影響,作品類型趨向多樣,包括使用構件、噴漆在不鏽鋼表面等方式製作金屬浮雕、壓克力繪畫等。1970年代,蕭勤的作品一方面因幾何式色塊構圖,給人絕對精準的印象,另一方面則透過水性媒材的試驗,表達他所體悟的禪學與東方思想。1980年代,蕭勤對東方思維的興趣日漸濃厚,不斷透過作品,詮釋其自我對宇宙的體認。1990年代,親人的離世帶給蕭勤巨大悲慟。歷經沉澱之後,發展出視覺上具高度震撼感的「度大限」系列作品。綜觀蕭勤的藝術創作形式語彙,不僅呈現他對動能、光、色彩和物體㐀形的探索,更是他長年在西方藝壇,經營、實驗其所見到的東西方視覺經驗後的成果。
出處:郭璧慈,國立臺灣美術館典藏詮釋資料,2019。
已瀏覽清單
藏品(典貸借洗契)的圖片
藏品(臺灣民主國郵票第三版B參拾錢四方連)的圖片
藏品(百壽圖清黑墨)的圖片
藏品(中外雜誌第6卷第1期 29號)的圖片
藏品(身著威廉波特少棒賽大會外套的林義雄)的圖片
藏品(「抗議國民黨」傳單 )的圖片
藏品()的圖片
藏品(鄧南光135底片(1282))的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