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白水
藝術類\版畫
1973
孔版版畫/感光絹版
國立臺灣美術館
09800733
馬白水(1909-2003)生於中國遼寧省本溪縣山城溝,1929年畢業於瀋陽遼寧省立師範專修科。因「九一八事變」,於1932年逃往北平。1934年,聘任為教育部首創的國立東北中山中學教師。1948年11月底自上海赴臺灣寫生兩個月,隔年在臺北中山堂光復廳舉行「馬白水旅行寫生畫展」,並於臺灣省立師範學院圖畫勞作專修科(今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任教。1974年利用休假機會前往紐約旅行寫生,1975年自師大退休,定居紐約。2003年1月6日晚間,馬白水於睡夢中離世,享壽九十五歲。
馬白水於1973年開始對絹印版畫產生興趣,並嘗試以多版套色的方法表現彩墨畫的氣氛,這或許與他曾擔任上海英華彩色印刷廠廠長有關(1947,為期一年)。〈碧潭〉(1973)是感光絹印版畫,屬於孔版(Stencil)印刷的一種。這是把有黑色圖像的透明片,放在塗有感光乳劑且烘乾的網框下,緊接著在曝光檯上進行感光;被黑圖遮光的感光乳劑不會硬化,故可洗去而留有孔洞,油墨便透過這些孔洞印於紙表。馬白水特愛畫水,而碧潭又是他在臺灣描繪最多的景點。這件作品運用「深遠」構圖法,即:視點在水平線之上,由前景鳥瞰後景之法。因此,〈碧潭〉一景有如無人機的空拍畫面,作者藉此讓觀者體察透過飛行的視角去觀看世界。全圖最為特殊的是,在有著黑、白、赭、黃、藍……等色的底圖上,加印藍色的網格紋,故而造成不同於一般的混色效果。
出處:朱正卿,國立臺灣美術館典藏詮釋資料,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