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白水
藝術類\水墨畫
1991
彩墨、絹本
國立臺灣美術館
09800762
馬白水(1909-2003),長於東北,原名德馨。早期畫作以德馨落款,後來因筆畫過多且過於女性化而改名白水。因身為長子,兼婚後食口浩繁,在戰亂流離中從事過多種行業:教師、海報看板繪製、印刷廠廠長。唯,從未忘懷者為當一名畫家,踏遍半壁中國、周遊各國,以旅遊寫生為精進藝業之法。其創作晚期,改以攝影代替寫生和速寫,有時以幾張照片參考組合、重新佈局構圖,類於中國文人之憶寫,卻因胸有邱壑,不但無損於創作,反而更形開闊,為其創造自然時期。
此作以倒T字型構圖,先把畫面分為三大部份,再進一步從三大塊中分成六中塊、九小塊,完全符合其理性構圖口訣,雖極簡而明白痛快。以右邊山脈為例,用不同的綠色色階構成山壁的層次;左邊則由綠、灰、黑、白構成山壁近景、遠山與雲靄。因顏色的準確運用,綠色向前、灰黑自然後退;橋下則以暖色調溪床與藍色河水互補,而橋下世界又與橋以上的灰黑冷色系山脈做對比。就空間變化而言,吊橋懸於崇山峻嶺間顯得非常渺小,寧靜的水流適與高聳的山巒形成對話的關係。全作層次豐富,有亂石崩雲之勢,令人感受到山嵐霧氣的自然流動。
出處:游惠遠,國立臺灣美術館典藏詮釋資料,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