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其偉
藝術類\水彩畫
1995
水彩、棉布、紙本
國立臺灣美術館
09000071
劉其偉(1912-2002)出生於福建,1920年移居日本,1945年來臺,1949年起自主習畫。關於劉氏的藝術風格,早期以寫實人物與風景的水彩畫風為主,1965年赴越南參與戰地工作,大量創作中南半島各國題材的作品,1970年代受西方現代藝術啟發,開啟從色塊、線條上走往抽象形式的畫風,1980年代起,多次走訪馬來西亞、非洲、大洋洲等地的叢林部落,展開以人類學式的田野調查為創作方法,並出版《婆羅洲土著文化藝術》等著作。
在《關公》中,宗教神祇關公的形象雖被抽象化,卻保留典型的面紅特徵,以線條勾劃出基本的輪廓,以色塊拼合出物象的實體感與量感,尤其自鬍子延伸而出的流暢線條,更賦予畫面狂放不羈的感受。關於此種抽象的表現,劉氏表示:「傳統繪畫的造型屬於詮釋,現代繪畫給我們的卻是震撼,較主觀。眼睛所看到的不能獲得滿足就須變形,簡化至純粹,所以變形、簡化、抽象化成為我創作的方式」,在此,劉氏通過區分造型在傳統與現代繪畫中的功能,並以抽象化為方法,展現造型遠離了敘事性後,成為具自主性的純粹表現,實踐現代藝術觀念的轉移。
出處:陳嬿晴,國立臺灣美術館典藏詮釋資料,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