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藏品資訊
早期小品木刻系列(30件)
登錄號:09300236的圖片(093002360000.JPG)(CC BY-NC),第1張,共31張
CC BY-N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圖檔加入下載清單圖示
登錄號:09300236的圖片(093002360000.JPG)(CC BY-NC),第1張,共31張
登錄號:09300236的圖片(093002360001.JPG)(CC BY-NC),第2張,共31張
登錄號:09300236的圖片(093002360002.JPG)(CC BY-NC),第3張,共31張
登錄號:09300236的圖片(093002360003.JPG)(CC BY-NC),第4張,共31張
登錄號:09300236的圖片(093002360004.JPG)(CC BY-NC),第5張,共31張
登錄號:09300236的圖片(093002360005.JPG)(CC BY-NC),第6張,共31張
登錄號:09300236的圖片(093002360006.JPG)(CC BY-NC),第7張,共31張
登錄號:09300236的圖片(093002360007.JPG)(CC BY-NC),第8張,共31張
登錄號:09300236的圖片(093002360008.JPG)(CC BY-NC),第9張,共31張
登錄號:09300236的圖片(093002360009.JPG)(CC BY-NC),第10張,共31張
登錄號:09300236的圖片(093002360010.JPG)(CC BY-NC),第11張,共31張
登錄號:09300236的圖片(093002360011.JPG)(CC BY-NC),第12張,共31張
登錄號:09300236的圖片(093002360012.JPG)(CC BY-NC),第13張,共31張
登錄號:09300236的圖片(093002360013.JPG)(CC BY-NC),第14張,共31張
登錄號:09300236的圖片(093002360014.JPG)(CC BY-NC),第15張,共31張
登錄號:09300236的圖片(093002360015.JPG)(CC BY-NC),第16張,共31張
登錄號:09300236的圖片(093002360016.JPG)(CC BY-NC),第17張,共31張
登錄號:09300236的圖片(093002360017.JPG)(CC BY-NC),第18張,共31張
登錄號:09300236的圖片(093002360018.JPG)(CC BY-NC),第19張,共31張
登錄號:09300236的圖片(093002360019.JPG)(CC BY-NC),第20張,共31張
登錄號:09300236的圖片(093002360020.JPG)(CC BY-NC),第21張,共31張
登錄號:09300236的圖片(093002360021.JPG)(CC BY-NC),第22張,共31張
登錄號:09300236的圖片(093002360022.JPG)(CC BY-NC),第23張,共31張
登錄號:09300236的圖片(093002360023.JPG)(CC BY-NC),第24張,共31張
登錄號:09300236的圖片(093002360024.JPG)(CC BY-NC),第25張,共31張
登錄號:09300236的圖片(093002360025.JPG)(CC BY-NC),第26張,共31張
登錄號:09300236的圖片(093002360026.JPG)(CC BY-NC),第27張,共31張
登錄號:09300236的圖片(093002360027.JPG)(CC BY-NC),第28張,共31張
登錄號:09300236的圖片(093002360028.JPG)(CC BY-NC),第29張,共31張
登錄號:09300236的圖片(093002360029.JPG)(CC BY-NC),第30張,共31張
登錄號:09300236的圖片(093002360030.JPG)(CC BY-NC),第31張,共31張
林智信
藝術類\版畫
1952~1959
凸版版畫/木板/雕版
國立臺灣美術館
09300236
木刻在東方版畫藝術領域裡是傳承久遠的版畫藝術;古昔通常在民間盛行印章刻、印製符令、年畫、佛像畫…等等,是常民在生活上不可或缺的習俗必備品,因此東方人在耳濡目染之下,自然而然對於拿刻刀刻字畫比西方人敏銳力較強,較能展現出東方的藝術精神而匠心獨運。我掌握住這優勢及自我偏好,對於木刻版畫已持續深入創作50年歲月,我所表現的素材及內容全是針對台灣這塊土地上的人們的情感而刻畫的。我是有著:「生於斯、長於斯」的執著,將一生之中所感受難忘的情懷透過木刻版畫技法用刻痕留下「台灣鄉土味的作品」,呈現出來好讓後代的人追思。

創作理念(記述我以鄉土為主軸創作版畫緣起)
我少年時常聽長輩說:在歐洲洋人稱台灣為「FORMOSA」意思是「美麗島」,想當年確實本島物豐人和,農漁業是人民生活的依靠,環境既安寧有沒污染之害,綠色寶島,沃野千里,山林原始蔥茂,所以泉水洶湧,溪水滔滔,清澈見底,青山綠水任憑遨遊。那時農村裡看不到機車、轎車,村莊一片寧靜,即使是傳自遠方的雞鳴犬吠或是農夫的吆暍聲,甚至是鄰人的相互交談,都可以清晰的聽到。因沒有現代化的農耕機,所以田園的耕耘灌溉除草等工作,都要靠著農夫胼手胝足,汗流禾根土,仍任勞任怨地打拼,在田園上交織著一幅農家樂融融之景象。村莊裡,再傳統式的三合院紅瓦厝;周遭堆置柴草農具,樹下的牛隻,野放的家禽家畜,點綴的多麼可愛。牧童三兩兩結伴依邊放牛一邊招來大夥兒一起玩鬥蟋蟀、捉泥鰍、烤蕃薯、玩陀螺、捉蜻蜓的嬉戲,過著浪漫天真無邪的童年生活。每當農忙季節來臨時,左鄰右舍皆能自動自發彼此互相協助。在那個時代生活雖然困苦,但人人都能安貧樂道,互相尊重,呈現出敦親睦鄰有情有愛的社會,令人多麼懷念啊!至今我還一直緬懷過往,執著於「生於斯,長於斯」的人生觀念,願意將我的藝術生命奉獻給這一塊滋養我生長的大帝,並且很想將這美好的生活景象,透過我的心智和藝術表現手法,呈現出一幅幅畫作,藉之流傳並介紹給後代子孫,訴說台灣早期並非貪婪之島,更不是目前的功利主義掛帥,暴力社會啊!願大家加以靜思,進而圖求改善。綜觀上述,我以「台灣鄉土」題材為主軸來表現,是我最愛的緣由與理念。昔日,我的木刻小品版畫,可見過去的安詳、純樸、寧靜的樂天知命的生活可貴吧!
出處:林智信,《典藏目錄17》,臺中:國立臺灣美術館,2007,頁306。
已瀏覽清單
藏品(螟蛾290)的圖片
藏品(坐鏡)的圖片
藏品(王爺)的圖片
藏品(布袋戲盔帽-二郎盔)的圖片
藏品(貝殼)的圖片
藏品(銅錢)的圖片
藏品(高雄愛河(十二))的圖片
藏品(紙鎮紀念品-美國喬治亞大學贈)的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