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則修
藝術類\攝影
1946
黑白照片、紙基、沖印
國立臺灣美術館
10400144
作者黃則修,從1945年台灣光復時起,即活躍於國內攝影藝壇,時間超過半世紀。他熟諳各種類型的攝影,一生創作不輟,不但是著名的攝影前輩,在作品的創作思維上,更開啟「專題攝影」的先河;像他1961年的「龍山寺」和1962年的「被遺忘的樂園—野柳」這兩個創始專題,早已成為系列專題的經典里程碑,在台灣攝影發展史上永遠佔有重要地位。黃則修自詡為「台灣攝影的獨行俠」,事實上他除了各種靜態攝影的創作,更在新聞攝影工作,攝影學會發起、攝影報刊編輯、學校攝影教育,甚至報業攝影彩色印刷的技術引進和人力培育上,都有他人所無的經歷和經驗,是一個全方位並且有成就和影響力的攝影家。
本作為黃則修作品「淡河漣漪」系列之一,拍攝時間是1946年,地點是曾經流過士林街衢的基隆河段。本作從純粹欣賞的角度看,可說是一張深具畫意之美的風景傑作;無論構圖取景、光影安排和趣味中心-小船位置的選擇,都可說是無懈可擊。然而當觀者知道這麼幽深靜謐的河景已經從士林廢河道又變為櫛次鱗比的樓房,和每天奔馳著無數車輛的公路和捷運車道,心裡又會作何感想呢?
出處:莊靈,國立臺灣美術館典藏詮釋資料,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