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藏品資訊
綿延千里(二)
登錄號:10400209的圖片(104002090000.JPG)(僅限公開瀏覽),第1張,共1張
僅限公開瀏覽   
倪再沁
藝術類\水墨畫
1990~1993
水墨宣紙
國立臺灣美術館
10400209
一九九○年代初期,倪再沁摸索數年的黑畫水墨風格已臻成熟。一旦繪畫語言高度完整,那麼重複性或逐漸走向模式化的問題便無可避免。倪再沁對此有一定的警醒,因而他開始自覺地透過某些畫作嘗試碰觸從具象到抽象性的邊界。在〈綿延千里(二)〉一作中,倪再沁描寫的對象還是美濃,但他先是把以往慣用的高處遠眺的視角刻意再拉高(接近俯視),然後捨棄掉田邊的丘陵與房舍(清楚的具象物),最終讓稻田連綿成片,從前景、中景貫穿至畫面上緣出血。故〈綿延千里(二)〉雖然依靠筆墨交錯的透氣處,約略交代出幾條田埂,但若相隔一定距離整體觀之,其實已經很像一幅筆觸繁雜交織的積繁為簡的抽象畫了。倪再沁的具象抽象化探索,前前後後完成了五六件作品(如〈綿延千里(三)〉、〈俯瞰大地〉、〈土地(一)〉、〈土地(二)〉等),大體上來說最精彩最成功的就屬〈綿延千里(二)〉,其原因無他,因為此作還是最「具象」的一幅。傳統文人水墨本來就具備超形象的藝術觀,但超形象一旦跨入抽象,則語言便不再為對象服務。當繪畫語言只是為了展現語言本身時,語言反而更容易流於形式主義或做作或僵硬的病徵。這當然是抽象藝術發展的整體現象,倪再沁的偶爾接近抽象,卻同樣難以避開此症候。
出處:倪又安,國立臺灣美術館典藏詮釋資料,2018。
已瀏覽清單
藏品(煙管菌)的圖片
藏品(屋頂(五層)平面圖)的圖片
藏品(梁剖面配筋)的圖片
藏品(陶片)的圖片
藏品(台灣小膜蓋蕨)的圖片
藏品(元人-清明上河圖)的圖片
藏品()的圖片
藏品(文天祥印)的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