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藏品資訊
花鳥寫生冊002
登錄號:10800089的圖片(108000890000.JPG)(CC BY-NC),第1張,共64張
CC BY-N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圖檔加入下載清單圖示
登錄號:10800089的圖片(108000890000.JPG)(CC BY-NC),第1張,共64張
登錄號:10800089的圖片(108000890001.jpg)(CC BY-NC),第2張,共64張
登錄號:10800089的圖片(108000890002.jpg)(CC BY-NC),第3張,共64張
登錄號:10800089的圖片(108000890003.jpg)(CC BY-NC),第4張,共64張
登錄號:10800089的圖片(108000890004.jpg)(CC BY-NC),第5張,共64張
登錄號:10800089的圖片(108000890005.jpg)(CC BY-NC),第6張,共64張
登錄號:10800089的圖片(108000890006.jpg)(CC BY-NC),第7張,共64張
登錄號:10800089的圖片(108000890007.jpg)(CC BY-NC),第8張,共64張
登錄號:10800089的圖片(108000890008.jpg)(CC BY-NC),第9張,共64張
登錄號:10800089的圖片(108000890009.jpg)(CC BY-NC),第10張,共64張
登錄號:10800089的圖片(108000890010.jpg)(CC BY-NC),第11張,共64張
登錄號:10800089的圖片(108000890011.jpg)(CC BY-NC),第12張,共64張
登錄號:10800089的圖片(108000890012.jpg)(CC BY-NC),第13張,共64張
登錄號:10800089的圖片(108000890013.jpg)(CC BY-NC),第14張,共64張
登錄號:10800089的圖片(108000890014.jpg)(CC BY-NC),第15張,共64張
登錄號:10800089的圖片(108000890015.jpg)(CC BY-NC),第16張,共64張
登錄號:10800089的圖片(108000890016.jpg)(CC BY-NC),第17張,共64張
登錄號:10800089的圖片(108000890017.jpg)(CC BY-NC),第18張,共64張
登錄號:10800089的圖片(108000890018.jpg)(CC BY-NC),第19張,共64張
登錄號:10800089的圖片(108000890019.jpg)(CC BY-NC),第20張,共64張
登錄號:10800089的圖片(108000890020.jpg)(CC BY-NC),第21張,共64張
登錄號:10800089的圖片(108000890021.jpg)(CC BY-NC),第22張,共64張
登錄號:10800089的圖片(108000890022.jpg)(CC BY-NC),第23張,共64張
登錄號:10800089的圖片(108000890023.jpg)(CC BY-NC),第24張,共64張
登錄號:10800089的圖片(108000890024.jpg)(CC BY-NC),第25張,共64張
登錄號:10800089的圖片(108000890025.jpg)(CC BY-NC),第26張,共64張
登錄號:10800089的圖片(108000890026.jpg)(CC BY-NC),第27張,共64張
登錄號:10800089的圖片(108000890027.jpg)(CC BY-NC),第28張,共64張
登錄號:10800089的圖片(108000890028.jpg)(CC BY-NC),第29張,共64張
登錄號:10800089的圖片(108000890029.jpg)(CC BY-NC),第30張,共64張
登錄號:10800089的圖片(108000890030.jpg)(CC BY-NC),第31張,共64張
登錄號:10800089的圖片(108000890031.jpg)(CC BY-NC),第32張,共64張
登錄號:10800089的圖片(108000890032.jpg)(CC BY-NC),第33張,共64張
登錄號:10800089的圖片(108000890033.jpg)(CC BY-NC),第34張,共64張
登錄號:10800089的圖片(108000890034.jpg)(CC BY-NC),第35張,共64張
登錄號:10800089的圖片(108000890035.jpg)(CC BY-NC),第36張,共64張
登錄號:10800089的圖片(108000890036.jpg)(CC BY-NC),第37張,共64張
登錄號:10800089的圖片(108000890037.jpg)(CC BY-NC),第38張,共64張
登錄號:10800089的圖片(108000890038.jpg)(CC BY-NC),第39張,共64張
登錄號:10800089的圖片(108000890039.jpg)(CC BY-NC),第40張,共64張
登錄號:10800089的圖片(108000890040.jpg)(CC BY-NC),第41張,共64張
登錄號:10800089的圖片(108000890041.jpg)(CC BY-NC),第42張,共64張
登錄號:10800089的圖片(108000890042.jpg)(CC BY-NC),第43張,共64張
登錄號:10800089的圖片(108000890043.jpg)(CC BY-NC),第44張,共64張
登錄號:10800089的圖片(108000890044.jpg)(CC BY-NC),第45張,共64張
登錄號:10800089的圖片(108000890045.jpg)(CC BY-NC),第46張,共64張
登錄號:10800089的圖片(108000890046.jpg)(CC BY-NC),第47張,共64張
登錄號:10800089的圖片(108000890047.jpg)(CC BY-NC),第48張,共64張
登錄號:10800089的圖片(108000890048.jpg)(CC BY-NC),第49張,共64張
登錄號:10800089的圖片(108000890049.jpg)(CC BY-NC),第50張,共64張
登錄號:10800089的圖片(108000890050.jpg)(CC BY-NC),第51張,共64張
登錄號:10800089的圖片(108000890051.jpg)(CC BY-NC),第52張,共64張
登錄號:10800089的圖片(108000890052.jpg)(CC BY-NC),第53張,共64張
登錄號:10800089的圖片(108000890053.jpg)(CC BY-NC),第54張,共64張
登錄號:10800089的圖片(108000890054.jpg)(CC BY-NC),第55張,共64張
登錄號:10800089的圖片(108000890055.jpg)(CC BY-NC),第56張,共64張
登錄號:10800089的圖片(108000890056.jpg)(CC BY-NC),第57張,共64張
登錄號:10800089的圖片(108000890057.jpg)(CC BY-NC),第58張,共64張
登錄號:10800089的圖片(108000890058.jpg)(CC BY-NC),第59張,共64張
登錄號:10800089的圖片(108000890059.jpg)(CC BY-NC),第60張,共64張
登錄號:10800089的圖片(108000890060.jpg)(CC BY-NC),第61張,共64張
登錄號:10800089的圖片(108000890061.jpg)(CC BY-NC),第62張,共64張
登錄號:10800089的圖片(108000890062.jpg)(CC BY-NC),第63張,共64張
登錄號:10800089的圖片(108000890063.jpg)(CC BY-NC),第64張,共64張
林玉山
藝術類\素描
1930
水墨.彩墨.鉛筆.
國立臺灣美術館
10800089
108000890008 伯勞鳥Shrike
畫中的伯勞鳥姿態,胸腹趴伏,而雙腳爪皆無力的擱置,眼睛未見瞳孔,顯然已經無生命跡象。這種景況很容易讓人想起林玉山曾提及:日治時期有友人渡邊先生好獵,常將獵來的鳥類提供給他寫生,從畫上這隻伯勞鳥樣貌看來,應該也是如同上述的打獵所得鳥獲。日治時期林玉山的速寫稿,通常比較細膩而優雅,正如此圖極為細緻而精準的筆線,工筆填彩的方式繪製,色、墨交融得頗為自然,相當嚴謹而優質,毫不遜於正式畫作,頗有宋代花鳥畫之特質。彩墨伯勞鳥的後面右上角餘白處,又添一局部伯勞鳥頭的白描練習稿,顯示出林玉山「敬惜字紙」的儉樸個性。
題識:伯勞。

108000890009 杜鵑Cuckoo
這件1933 年3 月29 日所畫的〈杜鵑〉跨頁工筆勾勒線條加彩墨速寫,與館藏同一速寫生冊的〈杜鵑〉所畫時間應該非常接近,比較明顯不同之處,這件杜鵑鳥是採仰臥姿態,讓人想起林玉山曾提及:日治時期友人渡邊先生好獵,常將獵來的鳥類提供給他寫生,從畫上這隻杜鵑鳥樣貌看來,應該也是如同上述打獵所得鳥獲。這種毫無防範的仰姿,也正好作為林玉山研究其胸、腹部以及翅膀內側羽毛狀貌和層次的好機會。

值得注意的是,其上方又用簡略筆法畫了隻布穀鳥正面,畫面右側林玉山用毛筆如下之題識:「昭和八年,ホトトギス,三月廿九日速寫。」,後再以鉛筆加註「布穀鳥比杜鵑稍大,每穀雨後始鳴,其聲似呼布穀故名,又名勃姑、卜姑或郭公等。」顯然他從生物學的角度研究鳥類生態和習性時,發現了布穀鳥和杜鵑鳥的微妙區別處。布穀鳥叫聲似「布穀、布穀」,所以又叫布穀鳥,多數種類為灰褐或褐色。

108000890014 蘭花Orchid
蘭、梅、竹、菊被華人合稱為「四君子」。國蘭葉片細長而優雅,花朵幽香清新,自古以來被象徵為高潔、賢德的君子。元、明以降,文人畫興起之後,擅長畫蘭花草者,多以單筆畫墨蘭,簡練數筆,彰顯筆墨變化的表現機能。然而傳習既久,往往容易漸趨於形式化、公式化。

林玉山這件雙勾填彩國蘭寫生稿,畫於 1933(癸酉)年,畫面右上方以淡墨行書題識:「癸酉季春六月寫生春蘭於風雅軒。」顯見是描繪自家所種植的蘭花草。畫家此時放棄熟練的小寫意單筆墨蘭畫法,深入觀察眼前真實的國蘭,用極為細膩而富於彈性的淡墨筆線,然後又敷染淡雅色彩,忠實地捕捉親眼觀察春蘭綻放的景象,落實他所常強調:「脫韁惟賴寫生勤」之創作理念。

108000890015 杜鵑Cuckoo
此彩墨跨頁杜鵑鳥速寫稿,與館藏的左頁〈杜鵑〉跨頁工筆勾勒線條加彩墨速寫,在同一速寫冊裡,而且畫風極為相近,因此所畫的時間應該非常接近,至少同樣畫於1933 年春天應無疑問。

畫中用工筆填彩手法非常細膩地描繪杜鵑鳥各部位羽毛狀貌、層次、色彩等,在右下角和右上角的空白處,還特別針對其「外趾翻轉,趾尖向後;喙強壯而稍向下彎。」等特色,另用白描手法再度補充、強調、練習一番。題識:「杜鵑」。林玉山日治時期一系列鳥類速寫稿,往往有很高的觀察研究精神以及精緻度。

在春夏之際,杜鵑鳥往往會徹夜不停地啼鳴,它那淒涼哀怨的悲啼,常激起人們的多種情思,加上杜鵑口腔上皮和舌頭都是紅色,古人誤以為牠啼得滿嘴流血,因而古來不少文人演譯出許多關於「杜鵑啼血」、「啼血深怨」的詩文。

108000890035 蔦蘿(地錦)Japanese Ivy
這件彩墨速寫稿所捕捉的景物,是校園中絲毫引不起一般人注意,而攀附牆上的藤蔓類植物局部。林玉山卻以嚴謹的態度,仔細的觀察,並以雙鉤填彩之法當場速寫。畫面右下角以鉛筆題識:「蔦蘿。於師大牆壁上速寫。」實際上這種植物正確的名稱應該是「地錦」,屬葡萄科地錦屬,果實為漿果,球形,徑 0.6∼0.8 公分,熟時藍紫色或碧藍色。全島低海拔地區,多栽培為蔭棚或牆壁隔熱植物。林玉山的題識,應為誤植所致。地錦是多年生落葉蔓性藤本植物,莖卷鬚粗短而多分叉,末端變成吸盤狀,因此能緊緊地攀爬在石頭上,牆壁上或樹幹上。臺灣又稱「爬牆虎」、「紅骨蛇」,這件速寫稿應該是帶領著臺師大美術系學生在校園進行花卉植物寫生時所繪的示範稿。

畫面取景僅在方寸間的局部特寫,但具有彈性的藤蔓類枝條,以及葉子形狀、層次,以至於葉片上各部位色彩的微妙變化,都捕捉得相當細膩而到位。將毫不起眼的幾片葉子和枝條,畫得生機盎然,優質而耐看。很容易讓人想到英國詩人威廉・布萊克的名句:「一砂一世界,一花一天堂。」同時也展現了林玉山隨處所見、俯拾皆能成為畫材之能耐。

108000890040 牛、牛車 Cattle & Cattle Cart
此圖未加文字題識,但其題材和畫風,與畫家本人於1934 年同樣用鉛筆所畫的〈埤仔頭農事〉之速寫稿非常相近,因此創作年代大約在日治時期的1934 年前後。畫中以線條捕捉早期臺灣農村所常見的水牛、載著籮筐的牛車,以及低頭啄食的雞群等。牛車上的相關配件以及特殊的細節,都以清雅而簡練精準的線條捕捉。三條牛和雞群,都從不同角度描繪,其空間也不一致,顯示出是畫家純粹出於善用畫面餘白的隨機性練習稿。

牛在早期臺灣農業文化中是傳統的主要畜力來源,農業社會時期臺灣農村到處可看到牛。1927年第一回臺展,林玉山入選於東洋畫部的兩件作品都與水牛、黃牛有關,其後他仍持續繪製不少與牛相關題材的素描、速寫以至於優質的正式畫作。說明他對「牛」這種代表農業社會臺灣精神象徵的家畜,格外情有獨鍾。也顯示出他「拳不離手,曲不離口」的踏實用功之作畫精神。

108000890050 山郊田野 Mountain Suburbs and Fields
這件水墨速寫山景畫,雖然未能確定其具體年代以及描繪地點,不過從畫風上看來,應該是畫於日治時期。林玉山除了運用定點觀察寫生,亦講究逶迆連綿山嶺的脈系結構之嚴謹交代,以及視點之穩定。在畫法上主要用類近於米點的濕墨點漬法,宛如沒骨畫法般地先大膽點漬出整件作品層次、空間的大調子,然後再以優雅的淡墨細線條進一步勾勒整理、醒提層次,並畫了牛隻、屋舍、水田等點景。基本上格外重視大氣感和光影效果的烘托,善用淡墨溼筆並暈染出煙潤朦朧的畫面氛圍,呈現出精緻、優雅、閑靜、空靈之畫境,正所謂之「和風」特質。與其戰後逐漸重視「線條的雄辯」之畫風導向有所區別。
題識:十月二十日。

出處:黃冬富,國立臺灣美術館典藏詮釋資料,2024。
林玉山(1907-2004)本名英貴(身份證之姓名以及臺灣師大美術系之開課料均使用「英貴」本名),字立軒,後以「玉山」之名題畫(自1929年第3回臺展開始)行世,號雲樵子、諸羅山人、桃城散人。其祖父、父親皆能畫,家位於嘉義市的美街經營「風雅軒」的裱畫店,自幼耳濡目染,童年時隨蔡禎祥(騰祥),蔣才兩位民俗畫師學畫,少年時期隨任職於嘉義地方法院的業餘南畫家伊坂旭江,學習請益四君子、文人畫,前後大約3年,讓他了解詩文、書畫相互融通之可貴。17歲左右,開始向陳澄波請益素描和水彩,暇時常跟隨著他往郊野寫生。1926年4月,在伊坂旭江以及陳澄波的鼓勵下,前往日本進入東京的川端畫學校學畫。最初研讀西洋畫科,不久轉入日本畫科,學習以寫生為基礎且具筆墨韻致的「四條派」畫風。在川端期間,曾以寫生自上野公園不忍池的〈微雨初晴〉之水墨畫作,獲得期末特別競技(大競技)的二等獎。

1927年臺展開辦,林玉山以〈大南門〉和〈水牛〉兩件膠彩畫作入選第1回臺展東洋畫部。此後除了1943年的第6回府展林玉山因病未出品之外(當時他已擁有「推薦」之免鑑查身份),其餘各回都有畫作參與展出。尤其在第4回(1930)和第6回(1932)均特選臺展賞,第7回獲特選無鑑查,因而成為無鑑查畫家,到了第9回則成為「推薦」的最高榮譽。同時此後也自然失去了爭取獎項之機會。值得一提的是,其中1930年所畫而榮獲第4回臺展之特選臺展賞的〈蓮池〉,已於2015年通過文化部審定,成為臺灣近代繪畫的第一件「國寶」級畫作。

戰後初期省展開辦,林玉山從的1屆起連續擔任了27屆的國畫部評審委員,肩負掄才之重任。而且從1951年開始應聘而任教於臺灣省立師範學院藝術系(國立臺灣師大美術系前身),由於當年接駁中原文化的政策規範,膠彩畫不在學校課程範圍之內,而以注重筆趣墨韻的國畫(水墨畫)與西畫為學校美術教育之主要內容。這對長久以來膠彩、水墨兼長,甚至書法和詩文、漢學也頗具素養的林玉山而言,自然可以很輕鬆的無縫接軌。臺灣師大藝術系為戰後初期臺灣最具代表性的大專院校專業美術教育科系,也是全臺中等以上學校美術師資養成教育的主軸。林玉山從1951年開始應聘任教於臺灣省立師範學院藝術系,1977年辦理退休,但仍受邀兼課至1992年為止,前後任教臺師大長達41年之久。戰後初期臺灣的國畫教學,多沿著大陸文人畫傳統臨稿的老習慣,不少早期臺灣師大藝術系的畢業校友,幾乎一致公認,當年大學時期的國畫老師當中,林玉山是最為徹底落實國畫寫生教學的師長。

出處:黃冬富,國立臺灣美術館典藏詮釋資料,2022。
已瀏覽清單
藏品()的圖片
藏品(四翅月見草)的圖片
藏品(B4.8.B21a,21)的圖片
藏品(堆花領飾 )的圖片
藏品(BETHEL HOTEL 伯特利紙夾火柴盒)的圖片
藏品(小蓑衣藤)的圖片
藏品()的圖片
藏品(石片器)的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