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藏品資訊
皮毛手筒
登錄號:109-00037的圖片(ib109-00037na0001t_2021.jpg)(CC BY),第1張,共3張
CC BY(姓名標示)    圖檔加入下載清單圖示
登錄號:109-00037的圖片(ib109-00037na0001t_2021.jpg)(CC BY),第1張,共3張
登錄號:109-00037的圖片(ib109-00037na0002t_2021.jpg)(CC BY),第2張,共3張
登錄號:109-00037的圖片(ib109-00037na0005t_2021.jpg)(CC BY),第3張,共3張
文物分類:器物類\歷史文物
材質:動物皮毛
其他:20世紀
尺寸描述:35x26x4(cm)
文物描述:國立歷史博物館藏 《淺褐色皮毛手筒》(館藏編號109-00037),此件淺褐色皮毛手筒,呈長方形扁筒狀,外部面料由動物皮毛接縫而成;內層則使用深咖啡色緹花緞面布料填充棉花增加保暖性。手筒左右兩側開口並貫穿,以便雙手伸入取暖,手筒上端附有一拉鍊開口,開口中可見內層與外部之間有夾層,可以放置隨身的小物品,或外出時當作零錢包使用,上端邊緣處有一掛繩,不使用手筒時能便於提拿,或為吊掛擺放使用。本件藏品原所有者為翁蟾慶(1926-2019)女士,乃其子女崔露裔先生、崔伊蘭女士於母親逝世後,以母親之名義捐贈本館。
手筒,又稱手籠、暖手筒。最早在16-17世紀就流行於歐洲各地區,後因民國初期西式服裝的流行也作為配件引入,為當時女性時髦打扮的配件之一。其使用的製作材料多樣,有皮毛、織物、羽毛或其他柔軟材料,在嚴寒的冬季做為手部保暖禦寒之用。而家裡富裕的名門貴族小姐可能會用更珍貴的皮毛材質,如貂皮(紫貂、灰背)、狐狸皮等製作。服裝搭配上,珍貴的動物皮毛手筒,通常是做為裘皮大衣的配件,為冬季外出時的穿著,在20-40年代,當時的中國女性時興的打扮是以旗袍與西式服裝做整體搭配;有更甚者會穿著貴重的裘皮大衣,搭配著皮毛手筒、披肩等配件,防寒之餘,更是來彰顯個人的身份地位與流行品味。
此件皮毛手筒的面料與款式來看,並不太適合於氣候炎熱的臺灣,有可能為原使用者從中國攜帶過來,推測約莫於1949年前後,為隨國民政府來臺的女性所使用。而上述的穿著搭配,繼續延續到戰後來臺的外省女性,形成另一種不同於本土婦女穿著樣貌,甚至影響戰後臺灣本地女性的穿著流行。

館藏編號:109-00037

典藏單位:國立歷史博物館
已瀏覽清單
藏品(死刑)的圖片
藏品(悼增輝!哭御龍)的圖片
藏品(鐘鼓鑼雜誌社出版《蓬萊島的鐘鼓鑼》週刊第6期總號29號)的圖片
藏品()的圖片
藏品(民國四十五年范光銘繳納戶稅收據)的圖片
藏品(皮影戲偶頭-雜)的圖片
藏品(陶片)的圖片
藏品(上へ○○○た小鹿)的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