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藏品資訊
起步素描76
登錄號:10000263的圖片(100002630000.JPG)(CC BY-NC),第1張,共1張
CC BY-N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圖檔加入下載清單圖示
朱為白
藝術類\素描
1956
炭精筆、紙本
國立臺灣美術館
10000263
原為軍人的朱為白(1929-2018)曾在軍旅中駐紮於臺北景美國民學校,認識了同校的美術教師蕭勤(1935-),並因此接觸到克利(Pual Klee, 1879-1940)、米羅(Joan Miro, 1893-1983)與夏卡爾(Marc Chagall, 1887-1985)等既充滿童趣又帶超現實主義(Surrealism)風格的作品,啟發他創作一系列《起步素描》作品。
《起步素描76》是藝術家《起步素描》系列中較為特別的作品,在其餘的作品中往往是以留白的背景,搭配輪廓線勾勒明確的物件為主,然而這幅作品卻是以大片的炭筆刷塗為主,其中暗藏了些許元素。畫面左上方人物從畫緣相中心飄去,連接到一扇由寬窄粗細不同的方形組建成的梯形木門,從中一隻動物破門而出,並隨著刷塗的筆觸形成往右下方的動勢,並與右下方上下及左上方斜向的筆觸共組一個迴圈,以筆觸引領觀者環繞畫面一周。
論者廖仁義(1958-)認為:《起步素描》展現了朱為白受到上述三位藝術家啟蒙的足跡。縱使不同於此系列的其餘作品,畫作中的人物仍讓觀者想起夏卡爾畫作中飄忽自在的人們。
出處:劉欣儒,國立臺灣美術館典藏詮釋資料。
朱為白(1929-2018)原名武順,生於中國南京,家中三代從事裁縫。1947年棄商從軍,1949年隨軍來臺後駐軍於現今總統府後方的通信單位,開始接觸省展等藝文活動,逐漸培養對藝術創作的興趣。1953年進入廖繼春(1902-1976)的「雲和畫室」學習素描、水彩及油畫,但持續不及一年便調派金門。1954年調回臺北後在景美國民學校駐紮時結識蕭勤(1935-)等人,並於李仲生( 1912-1984)門下習畫,開啟對現代藝術探索之旅。1958年正式成為「東方畫會」一員,並由第二屆起,持續參與展出,開始他的創作生涯,他為自己起藝名「為白」,希望可以「為空白有限的生命添加一點可追尋的痕跡」,而他也不負自我期待,終其一生沉浸於藝術探索之中。朱為白早期習畫時深受克利(Pual Klee, 1879-1940)、米羅(Joan Miro, 1893-1983)與夏卡爾(Marc Chagall, 1887-1985)等既充滿童趣又帶超現實主義(Surrealism)風格的藝術家影響。東方畫會時期是他風格建立的摸索時期,從平面到立體,以各式媒材嘗試抽象創作,逐漸發展出不同於封塔那(Lucio Fontana, 1899-1968)的東方空間主義(Spatialism)作品。1970至1980年代,以木刻版畫傳遞心中理想國,其後回到抽象創作,以刀剪在布匹上經營空間構圖表達禪意。朱為白年幼時歷經南京大屠殺,並在軍旅生涯中深感人世滄桑,因而將藝術創作視為心靈寄託,直至生命盡頭仍創作不輟,並以「刀剪精神」聞名於世。
出處:劉欣儒,國立臺灣美術館典藏詮釋資料,2019。
已瀏覽清單
藏品(語言與人生)的圖片
藏品(陶環)的圖片
藏品(文字的運用方法)的圖片
藏品(1950至2006年臺灣常民生活)的圖片
藏品(張星賢於排球場)的圖片
藏品(大海洋詩刊的涵義和精神)的圖片
藏品(帝國新日本臺灣明細圖)的圖片
藏品(臺北測候所)的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