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藏品資訊
畫譜DI001
登錄號:11001149的圖片(110011490000.JPG)(CC BY-NC),第1張,共50張
CC BY-N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圖檔加入下載清單圖示
登錄號:11001149的圖片(110011490000.JPG)(CC BY-NC),第1張,共50張
登錄號:11001149的圖片(110011490001.jpg)(CC BY-NC),第2張,共50張
登錄號:11001149的圖片(110011490002.jpg)(CC BY-NC),第3張,共50張
登錄號:11001149的圖片(110011490003.jpg)(CC BY-NC),第4張,共50張
登錄號:11001149的圖片(110011490004.jpg)(CC BY-NC),第5張,共50張
登錄號:11001149的圖片(110011490005.jpg)(CC BY-NC),第6張,共50張
登錄號:11001149的圖片(110011490006.jpg)(CC BY-NC),第7張,共50張
登錄號:11001149的圖片(110011490007.jpg)(CC BY-NC),第8張,共50張
登錄號:11001149的圖片(110011490008.jpg)(CC BY-NC),第9張,共50張
登錄號:11001149的圖片(110011490009.jpg)(CC BY-NC),第10張,共50張
登錄號:11001149的圖片(110011490010.jpg)(CC BY-NC),第11張,共50張
登錄號:11001149的圖片(110011490011.jpg)(CC BY-NC),第12張,共50張
登錄號:11001149的圖片(110011490012.jpg)(CC BY-NC),第13張,共50張
登錄號:11001149的圖片(110011490013.jpg)(CC BY-NC),第14張,共50張
登錄號:11001149的圖片(110011490014.jpg)(CC BY-NC),第15張,共50張
登錄號:11001149的圖片(110011490015.jpg)(CC BY-NC),第16張,共50張
登錄號:11001149的圖片(110011490016.jpg)(CC BY-NC),第17張,共50張
登錄號:11001149的圖片(110011490017.jpg)(CC BY-NC),第18張,共50張
登錄號:11001149的圖片(110011490018.jpg)(CC BY-NC),第19張,共50張
登錄號:11001149的圖片(110011490019.jpg)(CC BY-NC),第20張,共50張
登錄號:11001149的圖片(110011490020.jpg)(CC BY-NC),第21張,共50張
登錄號:11001149的圖片(110011490021.jpg)(CC BY-NC),第22張,共50張
登錄號:11001149的圖片(110011490022.jpg)(CC BY-NC),第23張,共50張
登錄號:11001149的圖片(110011490023.jpg)(CC BY-NC),第24張,共50張
登錄號:11001149的圖片(110011490024.jpg)(CC BY-NC),第25張,共50張
登錄號:11001149的圖片(110011490025.jpg)(CC BY-NC),第26張,共50張
登錄號:11001149的圖片(110011490026.jpg)(CC BY-NC),第27張,共50張
登錄號:11001149的圖片(110011490027.jpg)(CC BY-NC),第28張,共50張
登錄號:11001149的圖片(110011490028.jpg)(CC BY-NC),第29張,共50張
登錄號:11001149的圖片(110011490029.jpg)(CC BY-NC),第30張,共50張
登錄號:11001149的圖片(110011490030.jpg)(CC BY-NC),第31張,共50張
登錄號:11001149的圖片(110011490031.jpg)(CC BY-NC),第32張,共50張
登錄號:11001149的圖片(110011490032.jpg)(CC BY-NC),第33張,共50張
登錄號:11001149的圖片(110011490033.jpg)(CC BY-NC),第34張,共50張
登錄號:11001149的圖片(110011490034.jpg)(CC BY-NC),第35張,共50張
登錄號:11001149的圖片(110011490035.jpg)(CC BY-NC),第36張,共50張
登錄號:11001149的圖片(110011490036.jpg)(CC BY-NC),第37張,共50張
登錄號:11001149的圖片(110011490037.jpg)(CC BY-NC),第38張,共50張
登錄號:11001149的圖片(110011490038.jpg)(CC BY-NC),第39張,共50張
登錄號:11001149的圖片(110011490039.jpg)(CC BY-NC),第40張,共50張
登錄號:11001149的圖片(110011490040.jpg)(CC BY-NC),第41張,共50張
登錄號:11001149的圖片(110011490041.jpg)(CC BY-NC),第42張,共50張
登錄號:11001149的圖片(110011490042.jpg)(CC BY-NC),第43張,共50張
登錄號:11001149的圖片(110011490043.jpg)(CC BY-NC),第44張,共50張
登錄號:11001149的圖片(110011490044.jpg)(CC BY-NC),第45張,共50張
登錄號:11001149的圖片(110011490045.jpg)(CC BY-NC),第46張,共50張
登錄號:11001149的圖片(110011490046.jpg)(CC BY-NC),第47張,共50張
登錄號:11001149的圖片(110011490047.jpg)(CC BY-NC),第48張,共50張
登錄號:11001149的圖片(110011490048.jpg)(CC BY-NC),第49張,共50張
登錄號:11001149的圖片(110011490049.jpg)(CC BY-NC),第50張,共50張
林玉山
藝術類\素描
水墨、書法、鉛筆
國立臺灣美術館
11001149
110011490019 女子手捧荷花跪拜 A Kneeling Woman with Lotus in Hands
這件以簡練水墨線條勾勒的速寫畫,左上方題識:「於印度所見,畫在遊覽車內之供養之圖。壬戌年十二月十八日。」說明了這件速寫,是林玉山於 1982(壬戌)年 12 月中旬旅遊印度途中,看到張貼在遊覽車內的供養圖頗為特別,隨手捕捉其樣貌。畫面中但見一位女子側面對著觀者而面朝畫面右方,低頭跪坐,雙手捧著荷花,虔誠向畫面之外的佛陀、菩薩等虔誠跪拜。「花」是供佛三寶之一,佛教信仰認為供花的功德,可以使人變得人緣極佳,變得美麗。雖然這幅供養圖貼在車上,林玉山留意到其造形、姿態頗為特別,心血來潮,拿起了毛筆等簡單畫具,在行車顛簸之中,簡練的水墨中鋒筆線勾勒描繪,隨手臨仿記錄於速寫本中,並用石青染頭髮以記錄原圖之特色。一方面借鑑印度畫風之養分,另方面也納入將來繪畫創作時參考資料之備用。

出處:黃冬富,國立臺灣美術館典藏詮釋資料,2024。
林玉山(1907-2004)本名英貴(身份證之姓名以及臺灣師大美術系之開課料均使用「英貴」本名),字立軒,後以「玉山」之名題畫(自1929年第3回臺展開始)行世,號雲樵子、諸羅山人、桃城散人。其祖父、父親皆能畫,家位於嘉義市的美街經營「風雅軒」的裱畫店,自幼耳濡目染,童年時隨蔡禎祥(騰祥),蔣才兩位民俗畫師學畫,少年時期隨任職於嘉義地方法院的業餘南畫家伊坂旭江,學習請益四君子、文人畫,前後大約3年,讓他了解詩文、書畫相互融通之可貴。17歲左右,開始向陳澄波請益素描和水彩,暇時常跟隨著他往郊野寫生。1926年4月,在伊坂旭江以及陳澄波的鼓勵下,前往日本進入東京的川端畫學校學畫。最初研讀西洋畫科,不久轉入日本畫科,學習以寫生為基礎且具筆墨韻致的「四條派」畫風。在川端期間,曾以寫生自上野公園不忍池的〈微雨初晴〉之水墨畫作,獲得期末特別競技(大競技)的二等獎。

1927年臺展開辦,林玉山以〈大南門〉和〈水牛〉兩件膠彩畫作入選第1回臺展東洋畫部。此後除了1943年的第6回府展林玉山因病未出品之外(當時他已擁有「推薦」之免鑑查身份),其餘各回都有畫作參與展出。尤其在第4回(1930)和第6回(1932)均特選臺展賞,第7回獲特選無鑑查,因而成為無鑑查畫家,到了第9回則成為「推薦」的最高榮譽。同時此後也自然失去了爭取獎項之機會。值得一提的是,其中1930年所畫而榮獲第4回臺展之特選臺展賞的〈蓮池〉,已於2015年通過文化部審定,成為臺灣近代繪畫的第一件「國寶」級畫作。

戰後初期省展開辦,林玉山從的1屆起連續擔任了27屆的國畫部評審委員,肩負掄才之重任。而且從1951年開始應聘而任教於臺灣省立師範學院藝術系(國立臺灣師大美術系前身),由於當年接駁中原文化的政策規範,膠彩畫不在學校課程範圍之內,而以注重筆趣墨韻的國畫(水墨畫)與西畫為學校美術教育之主要內容。這對長久以來膠彩、水墨兼長,甚至書法和詩文、漢學也頗具素養的林玉山而言,自然可以很輕鬆的無縫接軌。臺灣師大藝術系為戰後初期臺灣最具代表性的大專院校專業美術教育科系,也是全臺中等以上學校美術師資養成教育的主軸。林玉山從1951年開始應聘任教於臺灣省立師範學院藝術系,1977年辦理退休,但仍受邀兼課至1992年為止,前後任教臺師大長達41年之久。戰後初期臺灣的國畫教學,多沿著大陸文人畫傳統臨稿的老習慣,不少早期臺灣師大藝術系的畢業校友,幾乎一致公認,當年大學時期的國畫老師當中,林玉山是最為徹底落實國畫寫生教學的師長。

出處:黃冬富,國立臺灣美術館典藏詮釋資料,2022。
已瀏覽清單
藏品()的圖片
藏品(七律詩乙首)的圖片
藏品(紅梅)的圖片
藏品(臺灣省教育處編纂《臺灣暫用小學國語課本》等國語教科書)的圖片
藏品()的圖片
藏品(牆剖面圖)的圖片
藏品()的圖片
藏品(少女)的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