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分類:器物類\歷史文物
材質:石
其他:18世紀(清)
尺寸描述:20x11x3
文物描述:國立歷史博物館藏《鵝形歙硯》(館藏編號112-00256)。此硯以歙石為材,色深黑,硯堂及硯背有明顯帶狀紋。器雕作鵝形回首狀,鵝頸盤曲於硯額,鵝首回眸至硯面,腹身妙化為硯池及硯堂,硯背內凹,弧線自然。左右硯邊作為羽翅,環抱硯堂,硯堂上緣窪入處為墨池。除硯堂外,全硯陰刻羽翎紋,硯背中心淺雕鵝雙掌,似恰划掌游於水中,製作工藝精湛,既生動傳神,又蘊含靜謐意趣。硯盒附上蓋,材質為紫檀,盒四邊有棱以固定硯台,盒底四隅各有一L形足。
硯台形制多以幾何圖形為主,如矩形、圓形或多邊形等,而仿生硯是指硯的輪廓和形狀刻劃如動植物的型態,打破幾何硯式的限制,使硯台不僅具實用性,也兼具觀賞性。鵝形硯即屬仿生硯,歷史悠久,備受文人喜愛,古有王羲之(303-361年)愛鵝,慕其高潔,最為世人所稱道,文人墨客常以鵝入硯樣,不僅因其型態脫俗優雅、陶冶性情,極富巧趣,更有呼應書聖之愛鵝,追慕先賢之意。
歙硯為中國四大名硯之一,因產於歙州而得名,其硯坑主要在今安徽省歙縣、祁門、江西省婺源縣,龍尾山(羅紋山)沿河一帶。自唐代開元年間問世以來,已近一千兩百餘年之歷史。歙硯石以變幻多姿的紋理和玉德金聲的本質,獲得世人盛讚,形態多元的天然紋理,與硯坑的環境和地質的化學作用息息相關,獨特的天然紋理加上巧匠的精心雕飾,使歙硯本身各具風采,且能與端硯並肩,位居中國硯林之首。
館藏編號:112-00256
典藏單位:國立歷史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