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藏品資訊
網袋
登錄號:19920500069的圖片(19920500069_0001.JPG)(CC BY-NC),第1張,共2張
CC BY-N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圖檔加入下載清單圖示
登錄號:19920500069的圖片(19920500069_0001.JPG)(CC BY-NC),第1張,共2張
登錄號:19920500069的圖片(19920500069_0002.jpg)(CC BY-NC),第2張,共2張
文物分類:人類學\民族學
材質: 麻纖維
尺寸描述:標本底寬:39cm,中心軸長44cm,重量:286g。中心軸線粗度:0.5cm,鉤紗線為雙股捻,粗度:0.2cm,掛耳紗線粗度:0.2cm,袋口加強圍線粗度0.35cm。重量286g。
標本說明:採集於台東縣海端鄉利稻村。本件為布農族男子工作時使用的網袋,族語稱為davaz。
本件男用網袋由苧麻線編結而成:軸心比1:2,由中心軸線交叉,中央繞十字後穿刺起底,有加固一圈。過軸使用單結,網目使用約1.3cm的定目棒編結而成,過中心軸層數共28層。兩側邊緣也有軸心,兩底部有單輪結耳翼,直徑約0.25cm,頂端兩側和軸心有雙輪結耳翼3個。用半目結收邊,圍線和軸線用雙套結打結後,穿刺縫合。使用薯榔染色,有局部修補處顏色不同。
布農族的網袋以苧麻線作為主要的材料進行製作,完成後大多數都會先用薯榔染色後才開始使用,這件網袋因使用薯榔進行染色,所以呈現紅褐色的色澤。
薯榔的布農語在郡社群稱為tabutabu,巒社群則稱為tatabu,這是一種蔓生植物,生長在中低海拔的山林之間,薯榔的汁液有黏性,可以讓網袋的纖維變得強韌牢固,而且還有防潮的效果。
進行薯榔染色時,先將薯榔削去外皮,切塊之後再刨成絲。然後把網袋開口張開,放到木臼裡,再把薯榔絲放入,用杵將薯榔搗碎,讓薯榔的汁液搗出,過程中還需要加水,並用手不斷翻動網袋,直到網袋的每個部分都均勻染色為止。染完之後要拉扯網袋整形,讓它均勻撐開,然後用力甩打清除網袋上多餘的薯榔渣和染液。最後將染好的網袋吊掛起來,並在裡面放入重石,讓它可以均勻撐開。最後等網袋風乾後,就可以開始使用。
現代的布農族網袋大多都使用方便、強韌而且防水的尼龍繩,或可以在市場買到的棉繩進行製作,傳統的材料與生活智慧已逐漸被取代。

館藏編號:19920500069

典藏單位: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已瀏覽清單
藏品(大正十一年范洪漢領收證書)的圖片
藏品(軍歌露營之歌之五)的圖片
藏品(建築圖)的圖片
藏品(台灣風物雙月刊第二卷第三期)的圖片
藏品(石矛鋌部殘件)的圖片
藏品(THE THEATER OF PROTEST AND PARADOX: DEVELOPMENTS IN THE AVANT-GARDE DRAMA)的圖片
藏品(倉庫電燈平面圖)的圖片
藏品(神氣活現/藍色5)的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