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藏品資訊
重修望海橋碑記拓本
登錄號:19920010131的圖片(19920010131_A001.jpg)(CC BY-NC),第1張,共1張
CC BY-N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圖檔加入下載清單圖示
文物分類:器物類\商業財產
主題類別:碑碣拓本
年代:1873~1873
尺寸:寬:79 x 高:193cm
尺寸描述:原碑尺寸(寬):79.00 , 原碑尺寸(高):193.00 , 原碑尺寸(厚):0.00
釋文:事成於創難,事成於因易;然成於因而繁費經營,制度久遠,較之創始而尤難,則其功當非創者比。
出臺北十餘里,曰三崁店,地當台嘉孔道,往來如織。而排流呼哈,褰裳難涉,因立木橋以便行旅。歲久傾頹,行者病之。於是台中郊戶等僉請當事,鳩金重建。因遺址易石垛,高二丈餘,廣一丈餘,袤十餘丈,橋上環以木欄。而鹽行、棚仔腳、船仔頭等處,其大橋已圯者,亦復重修。蓋不必有洛陽垂虹之勝,而雁齒鼉梁,森然排列,亦洋洋乎可觀也。
工既竣,乞記於予,而並以橋名請。
予謂:策行也,經始於同治壬申年十一月。蕆事於同治癸酉年閏六月。凡靡金三千餘兩,復自泉、廈運石至台,以成斯舉。則其規為經畫,足以功加創始,而專衍無疆者,誠不可以不記也。爰撮其梗概,並取李義山「石橋東望海連天」之句,顏之曰「望海橋」。而備列捐修諸君子於石,以紀盛德於不朽云。
敕授文林郎、軍功六品銜、即選知縣、分臺灣候補教職馮拱辰撰。
計開諸人捐題芳名列左:
臺澎掛印總鎮林捐銀壹百五十元。前護臺澎道興泉永兵備道汪捐壹佰五十元。兼護臺澎兵備道府正堂周捐銀壹佰元。□□二品銜前□臺澎兵備道吳捐銀三十元。□□道銜前護臺澎兵備道府正堂陳捐銀壹十二元。臺灣縣知縣白捐銀四十元。
臺郡三郊蘇萬利、金永順、李勝興,合捐銀五佰元。經緯堂氏合捐銀五百四十元。臺郡益記、益□、□□、益□、裕發、瑞發、□□、□□行,合捐銀四百元。林裕發、尤崇德,各捐銀貳百元。宋英瑞、陳和鳴、汪家璧、汪棟記、汪珍記、汪湶記,以上六號各捐銀壹百元。糖郊李勝興捐銀壹百元。月港布郊金綿發捐銀貳十。台郡尤聯益、德玉、得義合捐銀壹百元。
台郡餉典合捐銀六十元。台郡六和境諸簽、爐、舖、戶合捐銀五十元。業戶黃同懷、黃樹德,各捐銀五十元。貢生陳雲章捐銀四十元。船戶金謙興捐銀三十三元。泉郡王泉裕、陳興泰、吳協震、黃大順、陳邦記、德記棧,以上各捐銀三十元。
吳禎記捐銀貳十六元。陳源益、新芳益,各捐銀二拾四元。船戶金怡和捐銀貳十壹元。
船戶金振源捐銀壹十八元。金記號、吳綿發,各捐銀壹十六元。
黃麗記、蔡振益、王益記、黃益瑞、福人號、德昌號、裕記號、茂昌號、聯成號、豐興號、復成號、錦豐號、黃希先、吳德昌、張順記、陳益源、陳協順、姚崇興、協長豐、廣泉隆、陳順成、葉合成、徵瑞堂葉、和記棧、洋行怡記,以上各捐銀貳拾元。
長瑞號捐銀壹十五元。源泰號捐銀壹十三元。順記號、裕泰號、義順號、陳東昌,以上各捐銀壹十二元。新裕源、蔡順美、吳泉勝、蔡和順、陳化三、鄧德瑞、黃家興、邱謙裕、黃錦興、施泉和、蘇玉興、新瑞和、金興利、鼎聯隆、泉益號、錦泰號、興美號、洽成號、瑞泰號、震春號、許協記、船戶金協和,以上各捐銀壹十元。
船戶金茂春捐銀八元。長成號、德茂號,各捐銀六元。楊號綬魚捐銀四元。
以上共計共捐來銀四千四百五十大元正。
一開造大橋連四小橋,計費用銀四千四百五十大元正。
同治拾貳年十壹月 日,董事三郊蘇萬利、金永順、李勝興暨尤往淮、汪家璧、洪國定等仝勒石。
取得方式:採拓
藏品描述:本物件為西元1873年(同治12年)重修望海橋碑記;本碑原立於三崁店(即今臺南市永康區三民里),清代屬於嘉義縣,為臺灣府城北上嘉義、彰化的孔道。地名又稱洲仔尾,昔為臺江遺跡,眾流所歸,沙漬土鬆,地多魚塭,故名塭岸。西元1766年(乾隆31年)臺灣府知府蔣允焄造木橋六座,以利商旅往來;至西元1777年(乾隆42年)左右,臺灣府知府蔣元樞重建大小橋凡14座,令行旅無憂;蔣氏著《重修臺郡各建築圖說》,中有「重修塭岸橋圖說」,並附圖,可供參考。爾後,歷代皆有修葺,至西元1872年(同治11年)重建大小橋5座,次年竣工,勒石紀事,題作「重修望海橋碑記」,末附捐款官紳、商號姓名與金額,以誌不朽。文中「掛印總鎮林」,名宜華;「前護臺澎道汪」,名待考;「府正堂周」,名懋琦;「兵備道吳」,名大廷;「府正堂陳」,名懋烈「臺灣縣知縣白」,名白鸞卿。碑係近代出土,於西元1978年(民國67年)移立臺南市大南門碑林。

登錄號:19920010131

典藏單位:國史館臺灣文獻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