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藏品資訊
連杯
登錄號:199407002的圖片(199407002_P001.jpg)(CC BY-NC),第1張,共3張
CC BY-N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圖檔加入下載清單圖示
登錄號:199407002的圖片(199407002_P001.jpg)(CC BY-NC),第1張,共3張
登錄號:199407002的圖片(199407002_P002.jpg)(僅限公開瀏覽),第2張,共3張
登錄號:199407002的圖片(199407002_P003.jpg)(僅限公開瀏覽),第3張,共3張
作者:唐永哲
文物分類:藝術類\工藝類
材質:陶土、平光釉
年代:1994
尺寸:長:9 x 寬:20 x 高:30cm
尺寸描述:9×20×30
主要技法:原形雕塑、石膏翻模、注漿、零件接合、陰乾、素燒、局部上蠟、浸釉、窯燒
作品描述:  大約三百多年前陶瓷技術從中國傳至歐洲之後,日用瓷器和裝飾陶瓷的製作跟著興起。歐洲人尤其是日耳曼民族,有記事的習慣,因此會將生活型態以文字、繪畫及雕塑等方式呈現,德國的「Meissen瓷器」成立之後,即開始有裝飾陶瓷的量化生產,產品除了有喜好者收藏之外多做為擺飾用,至於歐洲裝飾陶瓷的發展內容,在德國斯圖嘉特的裝飾陶瓷博物館有完整的典藏、展示;然而裝飾陶瓷的源起,在中國陶瓷史上的紀錄由來已久,打從七千三百多年前新石器時代晚期「馬家窯文化」的〈彩陶人面像〉(5,300~4,850 B.C.)、「河姆渡遺址」的〈陶豬〉和〈陶獸〉(5,000~3,000 B.C.)及「仰韶文化」的〈鴞面像〉(4,000~3,500 B.C.)等出土文物的考證,足足早了七千年。
  臺灣苗栗公館地區特有的裝飾陶瓷產業,早期大部分接受歐美、日本的訂單生產,民國七十四年臺灣省手工業研究所應地方產業需求,設立苗栗陶瓷技術輔導中心,專責陶瓷技術與產品的創新設計研發。作者唐永哲先生對於南島語系臺灣原住民的文化與藝術頗有研究,於臺灣省手工業研究所擔任研究員兼設計組組長期間發揮雕塑長才,將其對原住民所瞭解的印象及情境故事,以裝飾陶瓷的表達方式展現出來,並將部分圖騰應用到實用器物及木雕壁飾等作品。
  本作品199407002〈連杯〉是在描述兩位站立的勇士舉著剛剛共飲完杯中酒的連杯,可以看見杯底。南島語系臺灣原住民排灣、魯凱及卑南族等,有使用連杯飲酒的習俗。連杯通常是兩人共飲,也可以有多人共飲者。連杯的用途與使用意義在此稍作說明:婚禮(夫妻同心相敬如賓)、勇士出獵前(勇敢同心面對困難合作無間)、與敵人復合(化解怨恨立約同心)及對待尊貴賓客(致最高敬意表示友誼)等。至於連杯本身的形狀、尺寸規格、材質及上頭的紋飾等,都有個別不同的規範。
  通常藝術創作都會隱含作者的個人風格,從本作品可以看出整體略為方形的造形特色,其它多處細節也都作出接近方形的處理,因此視覺上顯得協調又有特色。技術上是採注漿成形的作法,等坏體晾乾之後進行素燒,然後上釉。因為臉部、手和腳要保留苗栗陶土特有的質感,又想要得到較厚的釉層,讓釉色的質感凸顯,因此採用浸釉的方式上釉,但是必須事前將上述部位塗上蠟油以防止沾到釉藥。上過釉的坏體以1,230℃氧化方式燒成,整體作品大致呈現有如中國古代龍泉窯的釉色質感,頗富典雅古意,非常耐看。(詮釋委員:盧祥華)

館藏編號:199407002

典藏單位: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
已瀏覽清單
藏品(臺北帝國大學)的圖片
藏品(石斧)的圖片
藏品(陶片)的圖片
藏品()的圖片
藏品(鼠刺)的圖片
藏品()的圖片
藏品(沈祖文墨竹圖)的圖片
藏品(遊子吟、 病榻偶感、秋夜述 懷、感舊-丁潁)的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