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壬癸
文物分類:藝術類\工藝類
材質:瓷土、透明釉
年代:1996
尺寸:長:22.5 x 寬:16.5 x 高:9.5cm
尺寸描述:22.5×16.5×9.5
主要技法:原形雕塑、石膏翻模、注漿、陰乾、素燒、上釉、窯燒
作品描述: 大約三百多年前陶瓷技術從中國傳至歐洲之後,日用瓷器和裝飾陶瓷的製作跟著興起。歐洲人尤其是日耳曼民族,有記事的習慣,因此會將生活型態以文字、繪畫及雕塑等方式呈現,德國的「Meissen瓷器」成立之後,即開始有裝飾陶瓷的量化生產,產品除了有喜好者收藏之外多做為擺飾用,至於歐洲裝飾陶瓷的發展內容,在德國斯圖嘉特的裝飾陶瓷博物館有完整的典藏、展示;然而裝飾陶瓷的源起,在中國陶瓷史上的紀錄由來已久,打從七千三百多年前新石器時代晚期「馬家窯文化」的〈彩陶人面像〉(5,300~4,850 B.C.)、「河姆渡遺址」的〈陶豬〉和〈陶獸〉(5,000~3,000 B.C.)及「仰韶文化」的〈鴞面像〉(4,000~3,500 B.C.)等出土文物的考證,足足早了七千年。
臺灣苗栗公館地區特有的裝飾陶瓷產業,早期大部分接受歐美、日本的訂單生產,民國七十四年臺灣省手工業研究所應地方產業需求,設立苗栗陶瓷技術輔導中心,專責陶瓷技術與產品的創新設計研發。創作者王壬癸是參與計畫的遴選設計師之一,因此得以發揮雕塑長才,嘗試將成語故事裡的「對牛談琴」的意涵,以裝飾陶瓷的表達方式具體地展現出來。
本作品199614005〈對牛談琴〉屬抽象主義風格,所謂的對牛談琴是源自戰國時代的音樂家公明儀很用心地對著牛彈琴,可是牛繼續低頭吃草無動於衷,最後更是不領情走開了。後人用以譏笑說話的人未先看清對象,也比喻對不懂道理的人講道理是沒有用的。從作品中可以看出來,有一位牧童盤腿坐在地上,懷抱月琴對著臥牛彈奏樂曲,可惜牛好似無視於優雅琴音。
純白而沒有任何上彩輔助之裝飾陶瓷作品的表現其實非常不容易,必須要有極深厚的雕塑基礎才有可能產出好作品;有如黑白照片與彩色照片的表現差異,前者是完全靠光、影與層次來作表現,後者是有色彩來輔助表現;黑白照片要拍得好,素描的基礎能力很重要,素描能力之於雕塑形的掌握亦具同樣道理。純白色的裝飾陶瓷作品在歐洲市場以德國德列斯登的麥森瓷廠為最有名,目前在臺灣以高雄市旗津窯的1300藝術中心品牌最具代表性。
從欣賞的角度來看這一件作品:不談牛或彈琴者的造形細節,作者想要強調的是彈琴者與牛之間的對話關係,盤坐的彈琴者抱著月琴只是一個模糊意象的前景造形,作為背景的臥姿大水牛其眼睛卻是閉著的;整件作品的造形呈現渾圓狀,沒有任何稜角,調性非常統一,絕對有考慮到易於脫模的問題,同時為了造形簡化加上陶瓷材料結構上的問題,因此將腳以下省略、切齊,作成收尾,感覺非常完整。
技術上採用注漿成形的作法,多件脫模之後的分件泥坏還需要沾上泥漿仔細接合、修整,等坏體陰乾之後進行素燒,然後上釉、入窯,以1,300℃高溫氧化方式燒成,整體作品的呈現宛如白色玉石雕刻,充分顯現雕塑藝術與陶瓷之美,頗富現代感,非常耐看。(詮釋委員:盧祥華)
館藏編號:199614005
典藏單位: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