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分類:人類學\民族學
標本說明:早期織布大多使用苧麻纖維為原物料,因此必須先經過採麻、剝麻、刮麻、曬乾,接著將曬乾後的麻纖維,使用紡錘捻線。之後將捻製好的麻線經由繞線器進行絡紗的處理,麻線團再經過漂染、煮線,最後才進入整經織布的工作。一般繞線器多以竹、木製作而成,外觀多呈現工字形。本件繞線器側視圖呈現ㄈ字形,以長方形原木做繞線器座台,有多處蟲蛀缺損痕跡。座台短邊側面以鐵釘固定垂直長形木條,木條頂端與座台平行的一側,固定有圓筒型的繞線器。繞線器一側為圓木,另一側為十字形木條,為轉動繞線器的把手之用,以鐵條做軸心,四細木條做捲線外框。此種造型的繞線器係現代發明的,傳統仍以框架為主要繞線工具。
館藏編號:19970300017
典藏單位: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