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藏品資訊
長石植物灰釉窯變花器
登錄號:199905001的圖片(199905001_P001.jpg)(僅限公開瀏覽),第1張,共5張
僅限公開瀏覽   
登錄號:199905001的圖片(199905001_P001.jpg)(僅限公開瀏覽),第1張,共5張
登錄號:199905001的圖片(199905001_P002.jpg)(僅限公開瀏覽),第2張,共5張
登錄號:199905001的圖片(199905001_P003.jpg)(僅限公開瀏覽),第3張,共5張
登錄號:199905001的圖片(199905001_P004.jpg)(僅限公開瀏覽),第4張,共5張
登錄號:199905001的圖片(199905001_P005.jpg)(僅限公開瀏覽),第5張,共5張
作者:游曉昊
文物分類:藝術類\工藝類
材質:美國進口陶土、雜木灰
年代:1998
尺寸:長:25 x 寬:12 x 高:25cm
重量:0
主要技法:陶板成形、柴燒
得獎紀錄:87年台灣生活用品評選展工藝家邀請展
作品描述:這只花器有三個瓶口共用一瓶身。從外在觀賞的角度來看,有如三根水管從一只舊式皮箱裡冒出來,是一件具現代幾何元素、有趣造形的物件雕塑;若從其作為花器的設計來看,形隨機能(Form Follows Function),凸顯此造形對使用者的挑戰。兩種視角透過器皿外在施予長石植物灰釉的寬容控制下融合。這件作品是前輩陶藝家游曉昊以柴窯燒製而成;表面淋漓盡致的熔融釉滴來自植物萃煉出的豐富礦物質,閃耀著藍綠光采,覆蓋了底下需細看得以見到的,以帆布浸漬灰釉包覆瓶身壓印的織紋。多層次的紋理,在時間進程中慢慢地抽絲剝繭釋出,大自然的奧妙,令觀者目不轉睛。
游曉昊1938年出生於台中,畢業於國立師範大學體育系,1974年隨陶藝先進林葆家學陶;曾獲國家現代陶瓷展會長獎、史博館國家榮譽金質獎章、中華民國陶瓷學會陶藝貢獻獎等。參與多項展出(註1)。陶藝藝評先進宋龍飛先生介紹他,「為倡導臺灣現代陶藝新古典主義之先驅。作品曾入選義大利法恩札、法國瓦洛利等國際陶展,並應邀故宮近代館展出。作品以無光鐵、灰釉高溫燒成,配合魚雕裝飾,產生原始的粗獷美。」(註2)。又說明他使用的灰釉材料,是從花生殼、稻草、樹皮、貝殼,以及多種有機物或無機物燒成的,並在灰釉中摻進了細砂,使釉面呈現粗獷的氣息,展現他陶藝作品獨到的風格(註3)。
此件作品曾於1998年「臺灣生活用品評選展 工藝家邀請展」展出,該次一起受邀展出的陶藝名家包括,王修功、蔡曉芳、蘇世雄,交趾陶師林洸沂、高枝明。隨同「臺灣生活用品評選」競賽成果展覽、同年的「臺灣工藝設計競賽」、「蘭嶼之美—雅美原住民手工藝特展」、「殘障人士工藝創作展」、「工藝教坊」,一同於台南新光三越百貨公司文化館展出(註4)。(詮釋委員:杜文田)

註1謝東山,《臺灣現代陶藝發展史》,藝術家出版社,2005,頁72。
註2宋龍飛,〈誌上陶藝展—神州’89現代陶藝大展—才氣遠勝名氣的陶藝家〉,《藝術家》,168期,1989.5,頁202-204,同時收錄於莊秀玲、廖櫻華編輯企劃,《臺灣現代陶藝啟示錄:宋龍飛文集 II.1988-1993》,臺北縣立鶯歌陶瓷博物館,2010.12,頁48。
註3宋龍飛,〈為秋韻陶展補韻—遙想著游曉昊陶展〉,《藝術家》,172期,1989.9,頁247,同時收錄於其上,頁67。
註4前所長翁徐得先生序文,陳文標主編,《中華民國八十七年度臺灣生活用品評選展 工藝家邀請展》,臺灣省手工業研究所,1998,頁3。

館藏編號:199905001

典藏單位: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
已瀏覽清單
藏品(北西北)的圖片
藏品(山豬牙山豬右上第4前臼齒)的圖片
藏品(臺灣教育會「教育第一」字樣宣傳單)的圖片
藏品(新竹州衛生課發行《育兒的知識》)的圖片
藏品(陳照鶴土庫公學校第一學年學校家庭通信簿)的圖片
藏品()的圖片
藏品(署理臺南府安平縣簽發之糧戶執照)的圖片
藏品(陶片)的圖片